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李长安:银行缺血源于投资“大爆炸”

来源:橙网-重庆时报
2011年04月06日08:29

  作者:李长安(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重庆时报专栏经济学家)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逐次展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业绩悉数亮相。年报显示,2010年四大行实现净利润超500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均实现“双降”,资产质量普遍提高。而银监会最新公布

的《2010银监会年报》也表明,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

  不过,在靓丽的年报背后,随着紧缩政策的步步紧逼,银行缺血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实际上,自进入2011年开始,新一轮的银行再融资大潮就开始汹涌而来。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的“缺血症”不仅表现在四大国有银行身上,大多数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甚至村镇银行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缺血症”。

  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本来是一项很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是,联想到去年以工行建行中行为首的十一家上市银行超过400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以及农行、光大银行的IPO,持续不断地再融资活动将中国银行业的“缺血症”暴露无遗。

  毫无疑问,逐渐趋紧的货币政策加剧了银行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去年以来,央行一共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加息,使得银行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居民的存款意愿却在不断下降,储蓄存款资金分流速度加快。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份本外币存款减少323亿元,同比少增1.44万亿元。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203亿元,同比少增1.41万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27万亿元。虽然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在放缓,但中长期信贷节奏却在加快。据测算,在2009年6月份中长期贷款的占比超过了50%,2009年12月份达到了55%,而2010年3月份末,中长期贷款占比升至了59%,此后一直在高位运行。

  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企业的重大工程项目。虽然中长期贷款有优化银行贷款结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正面效应,但应该警惕的是,由于中长期贷款的特殊属性,这部分贷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的隐忧。也就是说,如果目前这种大规模的投资最终并未带来实际需求的大幅上升,而形成的是过剩的产能,那么对银行未来的信贷质量将造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这种投资上的“大爆炸”已经出现。比如在高铁建设上,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在建里程已经超过1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铁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地铁建设方面,除了北京,还有20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已经投入运营或者正在建设,正在进行申报的则更多。然而不幸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铁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

  投资上的“大爆炸”,对银行形成了庞大而又持久的资金需求。许多银行因此在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呆坏账比率等方面已经逼近了监管红线。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再融资就不可避免。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利率调控等经济手段也无法遏制各地和大型项目的贷款冲动。因此,在现阶段要想缓解银行的再融资行为,加强对各地方的行为约束,强化大型项目的监管,同时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