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冀志罡:“招拍挂”的悲喜剧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冀志罡
2010年06月28日12:02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招拍挂”的确提高了土地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土地市场看起来更干净更公平,但它也的确降低了土地市场的供给弹性,从而推高了地价和房价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中国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城镇土地国有制度,真正掌握土地资源的从来不是那个抽象的“国家”,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机关或部门(冀志罡:“碎片式”土地国有是高房价根源)。这种土地制度碰上房改之后强劲的住宅需求,马上就暴露出了其“混乱”的一面。

  本来,虽然土地在各个具体机关或部门手里,但只要不进市场,不涉及商业化开发,随便这些条条块块们怎么搞,其他政府部门一般意见不大。但进了市场,搞起了商业化开发,大笔金钱滚滚而来,其他人就难免愤愤不平了。体制内吃的是大锅饭,讲究按级别分配,手里有地又头脑活络的吃了独食,自然是不能允许的——顺便明确一下,任何一个“条条块块”都可以出让土地的方式,叫“土地协议出让”;而除了市级土地储备中心外,谁都无权出让土地的方式,就叫“招拍挂”。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是多头供地,后者是“一个水龙头供地”;前者是多家竞争,但不透明不公开充满台底交易,后者是独家垄断,很透明很公开但房价涨得比较凶。

  “招拍挂”开始盛行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它“喜剧”的一面。市政当局垄断了土地出让收入,获得巨大财力的同时,发现了一个绝好的盈利模式:通过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价格,再经由卖地获取回报。用一个简单公式描述如下:投资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招拍挂”卖地获取回报—→继续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招拍挂”卖地赚更多的钱……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几年,各地市政项目的建设速度在明显加快。最典型的是地铁。过去连北京建个地铁包括论证立项实施没个十年八年都搞不完,最近几年却连一些中等城市都在砍瓜切菜一般大建地铁。当然某些地铁可能投资不当,但瑕不掩瑜,上述的盈利模式才是激励市政当局改善基础设施的主要动力。所谓无利不起早,政府行为也是一样。

  “招拍挂”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也给城市当局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强大激励,这是“招拍挂”喜剧的主要内容。此外,土地出让市场透明度的提高也是一项制度成就,虽然很不彻底。

  然而,“招拍挂”也为房价的超速上涨提供了制度条件。任志强和王健林在不同场合将最近几年房价的飞速上涨归咎于“招拍挂”。他们说对了,但只对了一半。“招拍挂”的确推高了房价,但如果要找一个制度代替土地协议出让的话,“招拍挂”却又是最合适的。

  那么,协议出让制度为什么必须废除呢?这要从的它的由来说起。

  前面说过,中国的土地资源是落在条条块块的手里,条条块块们若想将手中土地推向市场以赚取土地溢价,除了有开发商愿意接盘外,还必须通过政府的规划审批。也就是说,土地要协议出让,仅有条条块块们的运作是不够的,市政当局还必须打开审批的大门,这些土地才能开发成漂亮的住宅小区或巍峨的商业大厦。

  那么市政府为什么要开门审批呢?这又必须从上一轮大规模国企改革说起。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国家经济普遍陷入困境,中国也不例外。大批国企被推向市场后经营不善,政府无钱兜底,工人处境悲惨。这个时候,但凡谁愿意拿出钱来让国企能解决下岗工人的兜底问题,那是绝对会被政府视为座上宾的。

  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国企来说,除了脚下的土地,还真没什么可供盘活的资产。老旧设备不值钱,工人技能不足,管理机制僵化,品牌更无从谈起。因此,当开发商看中国企的土地,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大笔钱的时候,不啻是给了已经山穷水尽的国企一根救命稻草:把地卖了,不就有钱安置下岗职工了吗?

  当年那些恰好占据了较好地段的国企,就是通过出让脚下的土地,获取资金安置职工,或搬迁企业再振雄风的。一句话,国企改革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而政府又拿不出钱,现在有人愿意出钱买国企的地,政府当然乐意做顺水人情,既甩了包袱,又能拉动城市建设,这在当年可是一条了不起的成功经验。

  此口一开,大大小小的条和块们,只要手里有地的,便都动起了房地产开发的脑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第一个热潮,也是房地产市场化的绝好的机会窗口,便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打开了。

  可是,打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房地产,尤其不是为了发展市场化的房地产,而是为了国企脱困。一旦国企改革进入尾声,政府的财务困境不再严重,以地生财的诱惑又是如此之大,那么已经打开的口子,就不可避免要关上了。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土地协议出让只能是阶段性安排,迟早要被废除的原因。

  到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废除土地协议出让制度的条件便趋于成熟了。对于此时的地方政府来说,由市政当局独家垄断土地供给,显然是最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制度。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于“一个水龙头供地”、“紧银根、紧地根”、“中国房价长期看涨”等说法开始甚嚣尘上。很多人指责开发商散布房价上涨的言论,但我分明看到,不止一个地方的政府官员曾公开表态房价要涨。

  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转制的进度非常之快。到2004年8月31日(即所谓831大限),土地市场即正式进入过渡期。

  很多人将房价暴涨归咎于地方政府,这大抵不错;但原因并不是官员的腐败(事实上,腐败与房价的关系被弄拧了),而在于城市当局对土地供给的独家垄断。这种垄断,大大减少了土地供应量,从而推高了地价和房价。

  这就是“招拍挂”引发的悲剧。它的确提高了土地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土地市场看起来更干净更公平,但它也的确降低了土地市场的供给弹性。当房价在土地供应减少的刺激下快速上涨时,土地市场并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反而在国务院房产调控的令箭一道紧似一道的压力下,更趋于萎缩。价格在上涨,供应却在减少,房价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了。

  2007年,房价进入暴涨的第一个高潮,距离831大限仅仅3年,刚好是一块地的开发周期。

  (作者系宏观经济研究人员,专栏作家。曾供职媒体,现服务企业)

  冀志罡的微博

  冀志罡的其他专栏文章:

  冀志罡:解密中国房价

  冀志罡:与权利相生的规划决定地价

  冀志罡:流通宅基地 对冲高房价

  冀志罡:香港是个坏榜样

  冀志罡:“碎片式”土地国有是高房价根源

  冀志罡:土地财政的麻烦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