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课题组
主要生存风险
收入下降,是被征地农民面临的首要风险。土地征收导致依赖于被征收土地的直接收入的丧失,在重新获得可替代的收入来源之前,收入水平的下降将不可避免。
>>>我来说两句
在南京、宁波、武汉、石家庄等四个城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9%的农民认为征地对他们没有影响或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43.5%的农民认为征地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降低,23.9%的农民认为征地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降低。
另一项在四川省某市某被征地农民安置小区的抽样调查也说明了同样的结论。在接受访问的被征地农民中,只有36%的人认为征地前后收入水平变化不大,但64%的人都认为征地后收入水平下降。
基于被征收土地的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对全部失地土地的人来说影响最大,对失去少部分土地的人来说影响最小。
失地后就业困难
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就业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失业率高。目前对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措施主要是货币安置,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但是,由于被征地农民文化素质和非农产业劳动技能较低,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据四川省调查,全省被征地农民中,至2003年底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人,占被征地农民总数的34.03%,在征地时已经安排就业的人中,也有57%处于失业状态。据江苏省某市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前被征地安置就业的7628名劳动力中,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失业有3515名,占当期劳动力总数的34%。有关部门在重庆、杭州、天津等城市的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的失业率约为30%。
长远生计缺乏保障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地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对于大多数被征地农民来说,长远生计得不到保障,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忧患。据四川省某市问卷调查,81%的被征地农民担心以后生活无着落,是被征地农民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
据天津市调查,在近五年约12万被征地农民中,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532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1%;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788人,占0.7%;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306人占3.4%,表明绝大多数被征地农民处于无保障状态。很多被征地农民既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又无条件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如遇疾患,束手无策。>>>我来说两句
显然,在被征地农民中,失去土地程度越高,这类风险也就越大。
相关阅读:
洛阳:由"一亩地一袋面"到"被征地农民无上访"
西山底乡郭庄村的雷荣周家有6亩耕地,一下子毁了一多半,乡里只赔了3袋救灾面粉。这足以让人匪夷所思:拆迁征地中的青苗补偿费是——1亩地只给补偿19公斤救灾面粉,大约相当于一袋面粉。
>>>阅读全文
安民为征地之要
从“一亩地=一袋面”到“失地农民无上访”的变化,反映洛阳在安置失地农民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创新。特别是洛南新区开发征地中,安置途径多样化,并逐一落实到了实处。
>>>阅读全文
改革应逐步推进 政策需精心设计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四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征地权行使范围过宽,没有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二是补偿标准偏低,测算方法不合理;三是安置政策不完善,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不到保障;征地程序还不合理,侵害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
>>>阅读全文
石家庄:提高补偿与不知情征用
通过两个区农民失地调查,石家庄大多数农民最在乎的并不是货币补偿。而是往后更长远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人。作为19个试点“同地同价”的城市之一,石家庄将会出台新的征地补偿标准。
>>>阅读全文
现行征地安置措施的利与弊
货币安置虽然能够解决被征地农民失地后的一时困难,保证了征地工作和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但却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由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就业能力和谋生手段,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旦失去土地,一次性安置费将很快被吃完用光,最后还得找政府,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阅读全文
意义深远的安置政策创新
嘉兴市改革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的探索,起步于1993年,有关的政策与操作办法成型于1998年,2001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首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了以社会养老保险安置为主要内容的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