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李长安:工资上涨会不会加剧通胀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李长安
2010年11月01日08:52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建立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迫在眉睫。其基本原则是在经济稳定增长、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收入分配改革成了重头戏。建议提出,在未来五年要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正式开始驶入“快车道”。不过,当前通货膨胀预期十分强烈,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会不会引发“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也即会不会加剧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2008年底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逐步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今年3月份,决策层设定了CPI上涨3%的物价涨幅红线。此后的大多数月份里,CPI指数均超越了该红线设定的底线,并呈逐月攀升之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CPI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一些权威机构预计,虽然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速将会趋缓,货币信贷增长的逐步正常化也将有利于稳定物价预期,但由于包括收入分配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物价上涨压力将不容忽视。

  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工资超速上涨是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因之一。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成本转嫁机制的存在,工资成本上升过快,容易推动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价格连续上升又引发对于通货膨胀的强烈预期,进而推动名义工资进一步上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有些学者的经验研究指出,在1946年至1948年以及整个1950年代,美国存在比较明显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还有学者通过对美国1959年1季度至1989年3季度工资、价格、产出缺口和进口价格的研究发现,工资对价格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大多数的时候,工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都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

  在中国,由于工资超速增长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现象也曾出现过。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曾有一项相关研究,对1985年至2007年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率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结果发现,在此期间名义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快地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从2003年到2008年,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从12671元上升到24404元,五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劳动者报酬提高还表现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性收入的增加,特别是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开始执行后,制造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范围有所扩大,福利水平有明显提高。在最低工资标准方面,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幅度超过了20%。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将努力达到平均工资的40%的目标。

  虽然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路线图已经描绘了工资较大幅度上涨的大趋势,但是否会加剧通货膨胀,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率取决于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也就是说,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会形成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从我国的情况看,虽然我国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快地增长,但和劳动生产率相比,制造业工人的劳动报酬却大大落后。2000年至2007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2倍,而同期劳动报酬仅增长92%左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资超速增长从而引发通胀的可能性丝毫不存在。一方面,由于强势政府的存在,一旦将工资增长水平与政绩开始挂钩,极可能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状况,强制企业涨工资的现象。事实上,从各地的一些实践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发生;另一方面,随着工会组织的逐步完善和集体谈判机制的建立,劳动者的话语权将大幅提高,这也可能形成工资超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因此,建立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迫在眉睫。其基本原则是在经济稳定增长、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只有如此,工资超速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使广大劳动者更多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李长安的微博

  李长安的其他专栏文章:

  李长安:下调油价“点刹”通胀预期

  李长安:城镇化面临驱动力不足挑战

  李长安:遏制“投资饥渴”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

  李长安: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才是主角

  李长安:富士康打响产业梯度转移“发令枪”

  李长安:农民工收入到底是高是低?

  李长安:将人口红利还给中西部

  李长安:“低素质”流动人口何罪之有?

  李长安:再问“区域经济规划热”

  李长安:必须刺破“城镇化泡沫”

  李长安:空置率折射地产泡沫

  李长安:警惕“后发劣势”陷阱

    李长安:消除就业歧视 实现持续增长

    李长安:警惕两股力量冲击粮价

    李长安:“菜篮子”为何堪忧?

    李长安:数据镜子里的西部大开发

    李长安:“民不富”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不变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