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国计民生

李长安: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政府角色转变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李长安
2010年11月17日09:27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县际之间的竞争不如转向真正的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这才是保障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真正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将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还必须解决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给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多次提到了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实施措施和方法。

  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和方法都是必要和不可或缺的。但是,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角色转变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不可少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政府角色的转变与否决定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

  两年前,经济学大师张五常教授发表了著名的“县际竞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正如该理论另一位代表人物张军教授指出的:“我能够让自己信服的解释只有一个: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力量有竞争产生的能量这么强大;没有任何竞争有地方‘为增长而竞争’对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重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发现并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了。也就是说,在财政分权制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就如一个公司一样。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导致地方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有利于投资增长的政策环境的改善,但同时也极易导致投资过度的后果。

  事实上,正是由于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投资饥渴症”和强烈的投资冲动,使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直扮演着绝对的“主角”。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5%,到2009年已经急剧上升到92.3%。即使考虑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的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也俨然已成为主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社会投资中,政府投资始终占据着主导和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资虽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但绝对数额在不断上升,2009年仅中央投资就近1万亿元之巨。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为扩大投资而形成的庞大的地方债务,已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

  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不仅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2007年,国有企业户数虽然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2500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00亿元。国有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7.4%大幅上升到16.4%。这说明我国财政对国有经济的依赖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不断加强。

  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让人头痛的一块“洼地”。不过,相对于居民消费不足的窘境,政府消费却一枝独秀。政府消费除了包括正常的行政管理支出外,还包括颇受争议的“三公”支出: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和公车使用。1978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只有52.9亿元,到目前差不多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30余年增长了近200倍。其中,仅公车消费就有1500~2000亿元之巨。

  政府角色的错位,成了一块挤压正常市场经济活动的巨石。一方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是民间投资始终低迷不振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政府消费又挤压了居民消费,是形成我国总消费不足、消费不均衡的主因之一。此外,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身份,损害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造成市场低效率和腐败盛行的温床。

  因此,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这个“火车头”必须提前转轨。早在2006年,我们就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时至今日,该目标仍远未实现,从公司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张五常教授提出的县际竞争理论,固然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县际竞争带来的负外部性,恐怕远远超出了张教授的想象。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县际之间的竞争不如转向真正的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这才是保障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真正动力。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李长安的微博

  李长安的其他专栏文章:

  李长安:下调油价“点刹”通胀预期

  李长安:城镇化面临驱动力不足挑战

  李长安:遏制“投资饥渴”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

  李长安: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才是主角

  李长安:富士康打响产业梯度转移“发令枪”

  李长安:农民工收入到底是高是低?

  李长安:将人口红利还给中西部

  李长安:“低素质”流动人口何罪之有?

  李长安:再问“区域经济规划热”

  李长安:必须刺破“城镇化泡沫”

  李长安:空置率折射地产泡沫

  李长安:警惕“后发劣势”陷阱

    李长安:消除就业歧视 实现持续增长

    李长安:警惕两股力量冲击粮价

    李长安:“菜篮子”为何堪忧?

    李长安:数据镜子里的西部大开发

    李长安:“民不富”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不变

    李长安:工资上涨会不会加剧通胀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