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国内财经_搜狐财经 > 三农中国 > 政策导向 > 中国农民权益保护 > 中国农民权益保护
第三篇: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BUSINESS.SOHU.COM 2004年7月12日15:49 来源:[ 搜狐财经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工业扩张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梅建明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一、理论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50年代提出了一个劳动力转移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图1 来描述。

  在图1中,横轴OL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表示传统农业部门 的生存收入,O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在这个稍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 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因此,劳动供给曲线WS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稀缺的,而劳动是丰富的。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可变比例规律,有一笔固定资本额,就有一条特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 (劳动需求曲线)与之相对应。在图1中,假设现代工业部门最初的资本量为K1,于是,对 应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1K1(K1),它向左下方倾斜,表示在既定的资本量下,随着劳 动投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

  根据刘易斯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润最大化条件是边际生产率 等于工资。在图1中,当资本为K1,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1K1(K1)时,资本家雇用OL1数 量的劳动,因为只有在这个劳动量上,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如图中的F点所示),利 润才是最大的。在这一均衡状态中,现代工业部门所获得的总产量为OL1 FD1,其中OL1 FW 为工人的工资,WFD1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劳动力是如何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呢?刘易斯认为,工人的工资收入只够养家糊 口,储蓄很少,因此,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然,资本家也要 消费,但为分析方便,刘易斯假定资本家的利益全部被储蓄起来了,以作投资之用。当资本 家的利润被用于投资时,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传统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 力就更多了。

  刘易斯模型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未考虑人口增长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等,但它把工 业扩张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清楚地描述出来了,它表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只有在工业部 门不断扩张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没有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农业 劳动力就不可能减少,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传统农业改造进程也就不可 能加快。

  二、经验考察

  1、1952-1978年的我国工业就业状况及其原因分析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 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4页。

  1952年到1978年期间,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52年的19.52%上升到1978年的 49.4。但工业部门的就业并没有随着工业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而上升,1952年工业部门劳 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6.2%,1978年这一比重仅上升到12.5%。这表明改革前,我国工 业部门的就业水平是偏低的。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观意图是 想从突破资金短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入手,较快地克服经济结构中因重工业薄弱对增长 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尽快地增长,进而用最短的时间达到赶超发达经济的目标。 但是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也就是说一定的资金,在重工业中容纳的就业量要低于其 他产业。有关中国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重工业部门每亿元投资提供0.5万个就业机会,只 及轻工业的1/3,国有企业每亿元投资提供1万个就业机会,只及非国有企业的1/5。因此, 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严重背离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缺乏的基本国情,减弱 了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的能力,阻碍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 移出来的就业结构转换过程。

  2、“九五”时期以来工业就业状况及结构变动以下数据均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 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年)[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7月,第138-14 0页。对改革以来的工业就业情况的分析以“九五”时期的情况为例。

  (1)中国工业“九五”时期就业状况

  “九五”时期全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总量变动不大,大约占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78% 左右和全国从业人员总量的17%~18%,即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量大约保持在1.25亿~1.31亿人 左右。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过剩经济”以来,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大力压缩 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关闭了一大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 低劣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工业企业加大结构调整与 技术改造力度。工业投资的大量增加并没有带来工业从业人员的相应增长,工业资本有机构 成明显提高。另外,随着国有、集体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依附于传统体制的大量企业“冗 员”通过“减员增效”逐步释放出来,1996~2000年,全国国有、城镇集体单位在岗从业人 员减少4695万人,其中国有、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减少3251.5万人。这说明我国工业 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中国工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没有随工业投资与工业产出的增长而增加 ,反而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不曾经历的,也是新时期我国工业 化面临的新形势。

  (2)中国工业就业结构的变动

  工业就业的所有制结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数量 不断减少,公司制单位、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个体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 加。1996~2000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由11244万人下降到8102万人,减少3142万人;城镇 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从3016万人减少到1499万人,减少1517万人;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 司从业人员由363万人增加到1144万人,增加781人;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由54 0万人增加到642万人,增加102万人;个体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由2329万人增加到3404万人, 增加1075万人。城镇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职工 人数的下降造成的。1995年与2000年相比,国有工业职工人数由4397.1 万人减少到2095.5 万人,减少2301.6万人,减少1/2还多;集体工业职工人数也由1502.5万人减少到562.6万人 ,减少近1000万人,大约减少2/3。国有工业、集体工业职工人数共计减少3241万人,约占 同期城镇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减员总额(4659万人)的70%。1998~2001年底,全国国 有企业累计有2550万职工下岗,有1700万人实现“再就业”。

  不同工业部门的就业结构。我国工业分采掘业、制造业与工业基础设施(电力、煤气、水的 生产与供应业)三大部门,其中,制造业是主体部门。1996年,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0 938万人,其中,采掘业、制造业与工业基础设施分别为902万人(占8.25%)、9763万人( 占89.3%)、273万人(占2.5%)。到2000年,全国工业从业人员下降为8924万人;采掘业下 降到597万人(占6.69%),减少了305万人,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1.56个百分点;制造业从 业人员下降到8043万人(占90.13%)减少了1720万人,从业人员比重升了0.8个百分 点;工 业基础设施部门从业人员增加到284万人(占3.18%),比1996年增加11万人。1996~2000年 ,采掘业是工业三大部门就业人数下降幅度最大的(减少33.8%),制造业从业人员下降绝 对数量是最多的(减少17.6%),工业基础设施部门从业人员数虽有少量增加,但远远比不 上采掘业与制造业造部门减少的从业人员数量。

  不同制造业部门的就业结构。制造业是作为工业的主体部分,其就业结构变动直接反映我国 不同时期制造业部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源配置状况和竞争地位的变化。与我国工业持续 增长及工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的总体格局相适应,绝大多数制造业行业部门的总产值和增加 值是增长趋势,但从业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

  总的来看,1952年以来,我国工业部门并没有在工业化过程中承担起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任, 同时也影响了工业本身的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经验似乎不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 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同步进行的。以美国为例,1955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为33.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37%,到1980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为29.3%,第二产业 就业比重仍达到30.2%。而中国1980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8.5%,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仅为21 .4%,到2000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为50.9%,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仅有33.2%。从制造 业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重,美国为26.1%(1926年),日本为2 7.4%(1973年),中国台湾地区为33.5%(1985年),而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只有15%左右王万山,结构调整过剩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策略[J],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 2002(9),第18页。。因此,从国际经验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力推进工业尤 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 。

  三、政策建议

  1、制定成为新世纪“世界工厂”的发展战略,通过加速制造业的扩张与发展来带动整个工 业的发展,为城乡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美国和日本相继成为了“世界工厂”,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 工业的发展,并使它们在不同时期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强国。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经济的成长 都与制造业的成长密切相关。到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 总和的一半。此后,美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 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 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 %。1953年美国轿车生产量为612万辆,占全球的75%,日本为1万辆。到1990年,美、日两国 轿车产量分别为996万辆和605万辆,日本占全球轿车产量的比重接近30%数据来源于 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第12、13页。。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无 数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甚至也正是从1965年开始,日本无论是城市还 是农村都出现了劳动力严重短缺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和国际产业转移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发达国家发挥在技术、知识、资本和服务上的优势,着 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咨询、 法律服务等),以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美国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大 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 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更加稳固其世界头号 经济强国的地位。日本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立国”战略,力图以信息技术实现第二次振兴。 欧盟积极发展电信产业和“电子欧洲”,力争在移动通信领域赶超美国,重振欧洲产业优势 。发达国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将制造业特别是生产基地向国外大量转移,中国 因其巨大的市场成为首选地。不少跨国公司开始把生产基地甚至研发中心迁移到中国,出现 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向。正是在这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中国有了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机遇。

  除了中国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外,中国在制造业发展上也有许多优势,其中最有竞争力 的优势是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般而言,随着一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会引起工资收 入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是如此。中国改革以来,经济高速增 长并没有引起劳动力成本的明显增加,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 中国至今仍是二元经济,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加之每年巨大的新增就业人口和 下岗失业人员,使中国劳动力将长期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局面。因此劳动力的就业竞争 非常激烈,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很难提高,劳动力成本将在长期内保持在较低水平, 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将长期存在。这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最有力的竞争条件。

  制定中国成为新世纪的新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战略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比较优势,具 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强调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从要素禀赋考虑的。在我国,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都是缺 乏的,但我们却拥有巨大数量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存在的总数约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 力。因此,选择发展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 源,尤其是可以给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 且可以让更多的农业人口与农业部门彻底脱离,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劳动 密集型产业一直在我国经济中尤其是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产品单一、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较 弱等,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出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我国劳动 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其市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前景还相当广阔,现在的问 题不是要不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更 快更大的发展。

  第二,创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积极开放的市场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而且也可以为 我们的产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以便于扩大出口。这就需要政府适时调整与开发、开放不 相适宜的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及WTO的规则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尽可 能减少行政干预,一切都以市场及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原则。

  第三,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主张大力发 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说企业的技术水平就要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就不需要技术 创新。相反,我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抢占世界工业技术的制高点,加快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形成一批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抗 衡的特大型企业。因此政府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积极 支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以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2、加快国有工业战略性大重组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国有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数量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除了资本有机构 成提高的原因之外,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国有工业经济布局过宽、过大,几乎遍及国民经济的 各个领域。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截至1995年底,我国2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的资产 总额为9.6万亿元,其中5.8万亿元为负债资产(主要为银行贷款);3.8万亿元为所有者权 益,扣除个人、外资及其他股权,真正属于国有资本部分为3.6万亿元,其中约20%为非生产 性资产(住宅、学校、医院等),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不足3万亿元。然而这不足3万亿 元的国有资产却遍及从饮食服务到远程导弹生产等几乎所有的工商领域,平均每家国有企业 能够用于生产经营的资本仅1000万元左右王万山,结构调整过剩条件下中国工业结 构调整策略[J],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2002(9),第19页。。不合理的国 有资产布局,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和有效协调宏观外部因素,从 而带来“大而全”、“小而全”、高负债、低改造、重复建设严重、基础瓶颈突出、效率低 下等一系列发展障碍。因此,实施国有资产向基础性的、命脉性的领域收缩性大转移,从竞 争性领域全面退出,是国有工业改革的唯一出路。但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改革与职工就 业的关系,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振兴工业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简单的 减员增效。

  3、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型企业

  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中小企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本,1986年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为3950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0.6%。而同期大企业就业人数为948.9万元 ,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9.4%,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不如中小企业。1994年,美国2000万家企 业中,90%以上,即1800多万家是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提供了美国半数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 ,成为经济中一股很有活力的力量王立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J] ,工会论坛,2002(1),第57、5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000万户,劳动密集型 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 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 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0世纪9 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邓田生等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第28页。。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解决就业问题上 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主 要有:(1)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如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全”以及企业产品结 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等问题;(2)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 质量差;(3)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按所有制制定扶持政策的局面尚未彻底打破,中小企业 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还未充分获得国民待遇;(4)缺乏政策的融资渠道,融资困难且融 资成本高,往往资金短缺;(5)社会服务体系发展非常薄弱,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 社会化的培训、咨询、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尚未形成;(6)税费负担过重,中小企业特 别是以解决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工费用,所以按照统一税 率征收的税负高于其他企业。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不仅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 因此使我国的劳动力就业显得尤为紧张。基于此,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的重 要作用,政府须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其具体措施有:

  (1)确立正确的中小企业发展观。一是鉴于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和重大社会意义,不仅要 从经济的角度看待中小企业的问题,更要从社会稳定和政治的角度看待中小企业的发展。二 是从中小企业的共同经济和社会功能出发,从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高度出发,打破 所有制框框,对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一视同仁。

  (2)协调并统一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确立良好的政府职能观。我国目前管 理中小企业的部门不少,如经贸委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乡镇企业局,各类中小企业管理办 公室,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其它一些地方设立的各种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但政出多门,定位 不明,职能重叠,因此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避免新增政府机构和人员 膨胀,可以考虑把现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整合。

  (3)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 此。但是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差别性的高利率,而民营性的中小企业则很 难从正规渠道搞到贷款,同时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又缺少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条件,因此造 成了不少银行资金和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也导致了不少腐败现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从 金融财政等方面采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4)建立合理的税、费观,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管。一是在合理的税方面,建立面向中小 企业,尤其是新建中小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这在国际上也是通用的办法。我们一方面在给 与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同时,却对我们自蓟的企业实施苛刻的政策是极不合理的 。二是正规税之外的费。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融资渠道较少,承担众多的收费和摊 派项目,无疑是雪上加霜,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良性发展。

  (5)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应是保护中小企业免遭意外伤害;加 强对中小企业的各方面培训,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和升级;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弥补中小企业在信息接收和处理方面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 需要,实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年)[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

  3、王万山,结构调整过剩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策略[J],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 2002(9)。

  4、王立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J],工会论坛,2002(1)。

  5、邓田生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下一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2726113或62726112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短信内容:
手 机
自写包月5分钱/条 更多>>
搜狐天气为你抢先报! 魔力占卜姻缘一线牵!
金币不是赚的是抢的! 爱情玄机任由你游戏!
猪八戒这样泡到紫霞! 帅哥一定要看的宝典!
你受哪颗星星的庇护? 萨达姆最新关押照片!
精彩彩信
[和弦]两极 一分钟追悔
Forever Love
[音效]天下无贼主题曲
GoodFeel铃声
[原唱歌曲] 夏日恰恰恰
桃花流水 一直很安静
[热门排行] 要爽由自己
向左走向右走 飘移
精彩短信
[和弦]快乐崇拜 江南
[音效]情人 猪(搞笑版)



搜狐商城
vip9.5折免运费
暑期特惠总动员
爱车清洁用品大检阅
小家电低价促销
哈利波特现货发售
玉兰油超低惊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