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张涛:2011,A股乐观之年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1月13日10:12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资本市场,A股市场2010年的走弱,为自己留下近20%的补涨空间,仅此一点,笔者就依然支持A股的乐观看法

  回首刚刚过去的10年(2001年至2010年),7年的高增长(2001年至2007年世界GDP平均增

长率为4%)、三年的危机期(到2009年,世界GDP增长率已经降至-0.6%),无疑让众多投资者未来的预期变得更加纠结,而每当复杂和纠结来临之时,一个便捷的方法就是简化已变的很长的逻辑链条,而当前还在延续的金融危机也再一次告诉我们,不必要的复杂其实很有害。

  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相比,2010年A股市场的表现无疑是很不咋地,上证综指全年下跌了14.3%。若以美元计价测算,2010年A股市场下跌了12%,而同期美国市场涨了13%,英国市场涨了9%,日本市场涨了4%左右,但是单就危机后的复苏速率而言,中国却又是最强劲的,如何解释此种差异,事关未来的投资取向。

  实际上,自2005年7月份中国实施汇改以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经济高速增长双重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无疑是全球投资者最为青睐的选择,这种偏爱一直延续至金融危机的爆发。随后在危机冲击之下,谨慎的投资情绪让投资者作出了平衡摆布资金的选择,反映到市场层面,就是全球资本市场同步性的不断增强。如果以2005年6月份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股指为基数来测算的话,从2007年10月份至2010年10月份,全球股指均保持了较好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只是到了2010年10月份被打断了,恰恰在当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存贷款利率,正式明确了反危机下的“宽松”货币政策向“稳健”转向。


  现在的问题是,维持3年的同步性是不是就从此终结呢?

  首先,货币环境修复缓慢,依然为这种同步性提供支持。中外货币当局反危机的货币干预路径不同,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其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危机以来,英国央行扩张了接近4倍,美联储扩张了2倍,欧洲央行扩张了1.5倍);中国则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体系的直接扩张(截至2010年11月底,M2余额、信贷余额分别较2008年10月“金融10条”公布后增加了60%左右,M2占GDP的比重亦由2008年底150%快速升至200%左右),但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却是趋同的。就现有的经济复苏力度,还看不出欧美国家的“量化宽松”能在短期内结束(不久前公布的美联储2010年12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前景的改善不足以满足削减6000亿美元国债收购计划规模的门槛要求)的迹象,相应中国货币当局虽然已经明确提出“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应对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但在巨额存量、危机仍在延续、增长还需保持、热钱还在介入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货币条件的回归一定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一定是漫长的、不容易的回归。

  其次,外部投资者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态度变化,也意味着同步性还将继续。热钱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思路,由危机前的“左边交易”转为了危机后的“右边交易”,而近期则再次出现由“右”向“左”的转变。以外汇占款剔出贸易顺差和FDI的口径,来测算流入境内的热钱,2010年9月至11月间,热钱的3个月移动平均月增量分别为172亿美元、398亿美元和470亿美元,已经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此前自己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详见《危机如何影响中国货币环境》),而同期A股市场则是由9月初的3100点降至11月底的2400点附近,而自危机爆发以来,热钱同股指基本是保持同向的(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间)。因此,近期热钱流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外部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认可,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


  最后,决策层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容忍度的不断下降,由此带来的政策风险,使得房地产投资的情绪依然复杂,同时比较中国房地产市场和A股市场的历史,得出的一个经验规律:两个市场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剔除通胀因素之后,房价指数已经由2010年4月份的111降至2010年11月份的103,因此,相较A股市场而言,中国房市的风险更大。


  就是上述简单的逻辑,让笔者更相信,2011年中国的A股市场仍是有为之地。当然需要警惕的是,一旦美国经济复苏速度超预期,进而出发美联储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那么全球资本市场同步性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不再成立了。不过,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资本市场,A股市场2010年的走弱,为自己留下近20%的补涨空间,仅此一点,笔者就依然支持A股的乐观看法。

  (作者系财科所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E-mail:zhangtsxyq@sohu.com。)

  张涛的微博

  张涛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涛:富士康事件与扭曲的劳资关系

  张涛:闯关资源价改 舒缓通胀预期

  张涛:汇率机制变革意在求稳

  张涛:危机后的“新三国演义”

  张涛:逻辑未改 何谈转型?

  张涛:央行后期调控要看财政脸色

  张涛:存款下降,所为那般?

  张涛:修复货币环境需要更多“加法”

  张涛:管理通胀预期重在改变习惯

  张涛:从就业数据比较美国的两次危机

  张涛:危机如何影响中国货币环境(“危机改变中国”系列文章之一)

    张涛:这一次我们又将如何突围?(“危机改变中国”系列文章之二)

    张涛:从后冷战“接轨”到危机后“转型”(“危机改变中国”系列文章之三)

    张涛:经济运行将步入动荡年代(“危机改变中国”系列文章之四)

    张涛:通胀背后的逻辑(“危机改变中国”系列文章之五)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