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倡教育家办学,这个要求现在看是高了点,我们能否先争取有教育常识的人办学呢?
日前北京某校招生负责人介绍,该校是为党政机关提供信息安全的学校,虽然是普通高校,但是都在一本线上录取,不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学生毕业前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学院会为学生推荐工作,但不包分配,就业率在90%以上,6成在党政机关就业。该校综合高考成绩、政审、面试进行录取,最抢眼的是“报考该校的学生必须为共产党员、预备党员或共青团员,且必须是应届毕业生,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政治条件。”
从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视角看这所学校的招生条件,真不可想象它还是一所学校。立即联想到,当年清华大学招无线电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层层政审,以免“特务”混进来。不幸的是,当年真的经过层层政审进入清华无线电系的人,仍有人被怀疑为“特务”或因其他嫌疑而受到不公正对待。几十年后回头看,当年被怀疑的依据大都是莫须有,甚至是心怀叵测的人整人。能提出这一招生条件的学校,又怎能排除学生入校之后不受到这样那样的怀疑或歧视?谁还敢进?
之所以说这所学校不像一所学校,是因为它所提出的招生条件是一个完全不懂教育的人所确定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连政治也不完全懂。
首先,这一条件将高校招生中本应以知识能力作为依据的标准,转向以身份作为依据的标准。这种依据的荒谬在数十年前就已被用过,其结果是那一代人以及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都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料今天竟然又有高校公然提出如此不靠谱的招生条件。
在诚信体系不健全的现有社会条件下,对于那些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来说,党员和团员身份作假是轻而易举的。该校这一条件是否有意引导中学在学生入党和入团上作假?或是否专为有权势的官二代而量身定制?如果是这样,普通人家的孩子谁敢进来?
从人的成长角度看,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时段,在这一段时间加入任何政治党派的学生,恰恰是同龄人中自主性较低的那些人,很难保证他们在自主性提高之后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发生变化,以一种尚不确定的内容而非客观的存在作为招生的条件,稍有点教育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其荒谬来。
按照这所学校的招生逻辑,它无法保障自己招进来的学生在加入党团上由于功利等因素的考虑而不作假的。即便不是全部,总会有这样的人在他们所招进的学生当中,于是就会自然引发若干问题:
一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将要从事“信息安全工作”,他们会安全吗?他们既能在自己身份上作假,也会在日后的工作中作假,在为人处事上作假。他们既然能为了功利改变自己的身份,也会在相应的条件下为了功利再次改变自己的身份。
二是入校后,学校将如何甄别那些学生在党团员身份上作假的人呢?又如对待那些已经在身份上作假的学生呢?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就是这所学校对党和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最大不负责任;如果要去甄别或处理,就又不得不采取一定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无辜受害者,也同时会提高作伪者的技巧,出现畸形圆滑、双面人格,使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复杂化、阴影化。
三是依据这一条件招进来的学生,肯定会来源于社会相对单一的阶层,而生源的多样性本身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源的单一性本身就导致教育资源的贫乏,教育史上大量例证表明,这样的学校是很难办好的。
简言之,这样的招生条件为这所学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之盖。
这一招生条件还排除了非党团员学生入校后再入党团的可能性。事实上,那些在成熟时期加入党团的人,才会是一个组织中信仰坚定的成员。从这一点上看,这一招生条件也非选优的条件,而是一个“选劣”的条件,依据这一条件选出来的人,再将他们送入这所学校所说的“党政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就业,不知这一条件的提出和设计者,是希望这些机关兴旺发达,还是希望这些机关低效衰落?
再说,这所学校肯定不是私立学校,而是纳税人掏钱办的公立学校,既然如此,是否有权力规定只招收党团员,或者说这所学所用经费均来自党团员的捐赠?在做出这样规定的时候,他们是否考虑这样做违背了基本的公平底线?
综上所述,将只招收党团员作为高校招生的条件,不只是简单的不妥,而是刻板机械的,不科学、不可靠、不公平。这样的条件不利于学生,不只不利于未选上的学生,也不利于招进来的学生日后的正常健康成长发展;不利于社会和国家,它损害的是整个社会评价教育的基本准则,它影响的不只是它自身一所学校,而是包括其他大学和中小学的整个学校链;同样也不利于这样的学自身健康发展,它为自己奠定的根基就位于沙漠之上,是难以稳固的。
希望这样的学校领导去翻翻黄埔军校的历史,去翻翻西点军校的历史,看看他们是如何招生,招收些什么学生。
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倡教育家办学,这个要求现在看是高了点,我们能否先争取有教育常识的人办学呢?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
储朝晖的其他专栏文章: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