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在土地供应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房建设的扩大必定会减少商品房的用地,而这也将对现行的“土地财政”造成巨大冲击。这都将使地方政府的建设热情和意愿面临着真正的考验
在“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十条”的打击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终于从狂热陷入了暂时的“冷却期”。不过,就在商品房的寒冬逐渐来临之际,保障房的春天却提前到来。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幅度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要求,住建部明年计划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大大超过此前市场预期的500万~600万套的水平,比今年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翻了一番。
从中央的政策意图分析,在房地产政策紧缩期间加快保障房的建设,能弥补政策打压下市场供给可能出现的短缺,从而缓解依然旺盛的住房需求。而我们的问题是:靠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就能按住中国的楼市“刚性上涨”的势头吗?或者,我们大部分居民的住房,能依靠保障房来解决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之前,保障房或福利分房是绝大多数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唯一途径。在住房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单纯依靠居民工资性收入难以实现购房愿望。在居民普遍缺乏购买力的情况下,为了保障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便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就必须实行高福利政策。福利分房就是这种低工资、高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表面上来看,这种福利分房制度好像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但细究起来,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和漏洞。可以说,这是一种以牺牲住房质量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代价的制度。比如,当时的住房主要以筒子楼和平房为主,成套住宅极少。根据1985年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的结果,当时城镇成套住宅只占住宅总面积的24.1%;没有厨房与合用厨房的占37.4%;没有厕所与合用厕所的占75.8%。
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福利分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矫枉过正的是,过度的市场化又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大滞后。近十多年来,特别是2004年实行招拍挂制度的“831”大限之后,虽然国家也颁布过不少关于保障房建设的政策文件,但几乎没有一年、没有一个地区能百分之百地完成保障房建设的任务。
按照相关规定,各地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但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增长迅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22日,上海土地出让收入以1369.94亿元高居榜首,北京以1004.48亿元位列第二,而大连、天津也距离千亿不远。
但与此同时,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却“捉襟见肘”。以深圳为例,2006年至2009年期间,深圳市计划保障性住房总投资343.39亿元,但实际累计完成投资仅为83.53亿元,完成额仅占计划的四分之一。而在北京等22城市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时足额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两年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财力雄厚的发达城市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保障房建设资金挪用情况也十分严重。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19个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房审计调查结果显示,6个城市和4个县共计21360余万元廉租房保障资金被套取挪用。
虽然在中央一再强调“问责”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但资金问题一直是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的最大障碍。可以预计,在土地供应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房建设的扩大必定会减少商品房的用地,而这也将对现行的“土地财政”造成巨大冲击。这都将使地方政府的建设热情和意愿面临着真正的考验。
除了资金的约束外,规模庞大的需求也对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进度提出了挑战。按照计划,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全国平均每年新增约1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而根据一些人理想的设想,保障房应该覆盖我国70%的中低收入居民,只有30%的高收入者才依靠商品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但现实是目前保障房占全部住宅销售总量比重尚不到20%。再比如在深圳,今年拟为1.5万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而目前全市住房保障需求达23万套。也就是说,即使从静态的角度看,要全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仅靠保障房就需要15年以上。
因此,虽然保障房建设的力度正在加强,但鉴于其建设规模在整个住宅规模中所占比重依然不高、保障房需求将长期保持旺盛的事实,指望就此房价会大幅下跌,甚至成为当前房地产市场乱象的“救世主”,显然是过于乐观和单纯了。事实上,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土地供应制度和现行的财政制度,不加重治理建设和营销领域的违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很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李长安的其他专栏文章:
李长安:物价不是问题,收入才是!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