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股市更多的还是企业行为,楼市背后的最大力量乃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到地方财政的多寡甚至安危。这就是股市跌得、楼市跌不得的根源
股市和楼市历来被当作投资品市场的两大重要主角。不过,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股市和楼市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投资品,为何差距这么大呢?
一方面,在“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十条”的持续打击下,房地产市场却始终难以低下“高昂的头”。和广大购房者盼望着房价下跌的愿望相反,“地王”、“日光楼”、“抢购”等字眼频频出现在火爆的楼市中,即使在宏观调控的重压下房价还依然顽强地上升。不仅新房、二手房价格在涨,租房市场同样热闹非凡。据统计,目前北京城区加郊区共有可出租房屋大约240万套,其中有租赁需求的人口约700万人,而 1至11月份北京普通住宅房租价格为3179元,同比上涨了23%。
但另一方面,股市的表现却是差强人意。以目前的点位,股指(上证指数)尚不及2007年最高点的一半。如果以全年的行情来看,今年上证指数的开盘点位是3289.75点,而收盘点位(截至12月17日)2781.40,下跌了近500点,跌幅超过了15%。与此同时,各大券商对2011年股市的预测报告也大都忧心忡忡,基本在2700点至4200点区间运行,个别预测点位在5000点的,也快成了大家质疑和嘲笑的对象。
楼市和股市的不同表现,也引发民间资本的大转移。在很长时间里,股市都是不少民间资本的首选。但随着股市低迷和房地产的火爆,民间资本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在民间资本最为丰富的温州地区,总量超过6000亿元的民间资本已经将房地产和资源性行业作为投资首选,股市反而受到大多数人的冷遇。
股市和楼市的这种反差表现,有的人将其归咎于通胀条件下两种投资品的不同反应。他们认为,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楼市的保值增值功能显然要远远大于股市,而股市又存在所谓“通胀无牛市”的规律。不过这种理论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事实支撑,所以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市和楼市之间存在着“跷跷板”作用。股市火爆会导致资金从楼市流出,而楼市火爆则会吸引股市资金流出。但这种假设同样得不到理论和事实的证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股市依然低迷不振?
首先,两种市场的运行机理不同。在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做空机制开始形成后,即使股市下跌也会有人挣钱。但楼市并没有什么做空机制,因而只能上涨而不能下跌,否则投资者将损失惨重。
其次,股市和楼市的供求力量不同。一般来说,商品价格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房价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在目前供给垄断背景下,土地和住房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加之收入分配不公导致的住房分配不公,使得供给短缺成了高房价的重要支撑力量。
但股市却正好相反,上市圈钱的冲动使得股票的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今年已发行340只股票,预计全年将达到350家。这一数字超过过去20年中的任何一个年头而排名第一。预计全年A股市场总募资规模约达9400亿元,这是A股有史以来最大的融资年份。
虽然股票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价格的下降,致使市场总市值不增反降。2009年底,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为24.27万亿元,但目前的总市值仅2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也从超过70%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股市和楼市背后的利益链不同。虽然股市也是多方利益的博弈场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企业上市圈钱,也会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干预。但和楼市相比,股市更多的还是企业行为。相比较而言,楼市背后的最大力量乃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到地方财政的多寡甚至安危。这就是股市跌得、楼市跌不得的根源。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李长安的其他专栏文章:
李长安:保障房救不了中国楼市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