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专栏 > 鉴史读书

雪珥:中南海“开闸泄气”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雪珥
2010年09月17日15:37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不同意见和不满情绪的制度化宣泄,令中南海的“锅炉”适时释放了压力,这不仅完善了改革措施,而且也堵上了反对意见的地下通道

  慈禧太后决定“开闸泄气”,组织高级干部们大讨论,把“锅炉”里的压力释放出来。

  “锅炉”最近添堵了,温度持续升高,蒸汽直冒,甚至发出巨大的响声。

  堵了出气口的,是一节铁路——李鸿章提出兴建的津通(天津-通州)铁路。把铁路修到北京的门口,“京师门户洞开”,这给了以翁同龢为首的一批反对者以攻击李鸿章、彰显自己忠诚的极好机会。他们一拥而上,老李的头上立即被扣上了“资敌”、“扰民”、“失业”三大帽子(详见本专栏上期《雪珥:慈禧为铁路“代言”》)。

  官场上的李鸿章从来都不是逆来顺受的主。他在醇亲王奕譞的撑腰下,对三大“罪状”一一予以驳斥:

  有关“资敌”:“敌至而车已收回,岂有资敌之虑?”

  有关“扰民”:“建设铁路,首在绕避民间庐舍丘墓,其万难绕避者,亦给重价,谕令迁徙,可无扰民之事。”——当然,这是老李在睁眼说瞎话,谁都清楚在国家征用的名义下,那些小民的土地和房屋将如何被拆迁;

  有关“失业”:“铁路兴而商业盛,谋生之途益广,更鲜失业之虞。”

  既然反对者们高唱爱国歌、爱民曲,李鸿章的调门比他们还大:“津通之路,非为富国,亦非利商,外助海军相辅之需,内备徵兵入卫之用。乃议者不察底蕴,不相匡助,或竟道听途说,或竟凭空结撰,连章论列,上渎天听。”他说,如今世界大势并不太平,“环球诸国,各治甲兵”,要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全视中华之强弱”。因此,这条铁路的主要目的在于国防,“诚能于江南、赵北、关东、陇西各设重兵,各安铁路,则军行万里无胼胝之劳,粮运千仓有瞬息之效,零星队伍可撤可并,浮滥饷乾或裁或节”。至于“通货物、销矿产、利行旅、便工役、速邮递”等等好处,更是“难以枚举”。

  对于反对者所提出的“外国设铁路以通远方,中国设铁路以迫禁近”,李鸿章讥讽道:“外国铁路皆必由都会繁盛之处起手,由近以通远,中国议设津通铁路意亦犹是。今原奏不曰由近以通远,故倒其文曰设铁路以迫禁近,实不解其所谓!”

  对于翁同龢、孙家鼐提出的“铁路宜于边地不宜于腹地,边地有运兵之利,无扰民之害”,李鸿章反问道:“所贵铁路者,贵其由腹之边耳,若将铁路设于边地,其腹地之兵与饷仍望尘莫及。且铁路设于腹地,有事则运兵,无事则贸迁,经费方能措办。若设于荒凉寂寞之区,专待运兵之用,造路之费几何?养路之费几何?无论中国外国焉得此不竭之财以供铁路之用耶!”

  李鸿章很清楚,对于这些显见的道理,翁同龢们并非不明白,但是,利益决定立场、屁股指挥脑袋,翁同龢们对铁路的攻击只是手段,背后无非是权力的争夺和势力圈的划分而已。于是,李鸿章建议中央,向各省督抚们征求意见,在高级干部中展开一场大讨论。

  这是李鸿章的一步高招。同为地方主政官员,他很清楚各地督抚为了发展经济,建立良好的政绩形象,绝对是赞同修建铁路的。老李与他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总是不惮于做弄潮儿、喝头口水,而他们则更多地是明哲保身、从不出头。以中央的名义组织大讨论,就能有效地让这些闷声不响捡现成的大员们表态,从而缓解集中在他老李一人头上的压力,将自己与翁同龢之间的博弈,转变为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清流派之间的政争。

  慈禧太后批阅了李鸿章的报告,欣然采纳,下令督抚们对津通铁路“各抒所见迅速复奏”。其实,适当地组织大讨论,让反对意见充分表达出来,这是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叔嫂共和”期间就定型的基本套路。在恭亲王开创并主导的第一轮改革开放(“洋务运动”)的前期,几乎各项可能产生争议的政策,都是先行在高级干部中征求意见,广泛讨论。尽管改革者总是想韬光养晦,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但很多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了自保而必须反击。吊诡的是,这种大讨论虽然令反对意见甚嚣尘上,但往往在最后保障了政策的推行:不同意见和不满情绪的制度化宣泄,令官僚机器这台“锅炉”适时释放了压力,这不仅完善了改革措施,而且也堵上反对意见的地下通道,大大减少了出于私心、沽名钓誉者的活动空间,也为改革者提供了公开辩护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及时挤脓包”的办法。

  释放压力的另一种办法,就是“请君入瓮”,这是恭亲王时代常用的手法。总理衙门大臣成林曾经向美国籍的“洋干部”丁韪良(William Martin)解释:“你知道,由于外来反对,总理衙门的筹划有时搁浅。聪明的御史或有势力的总督向皇帝进谗言,从而破坏我们最明智的计划。这种情况下,恭亲王虽感应对困难,但仍自有办法。他奏请皇帝给他的反对者在衙门中安排位置。亲王知道,反对者一旦进入了衙门,不久就会发现,亲王的政策才是应对外国的惟一可行办法。毛昶熙和沈桂芬就是这样进入衙门的。”曾经是保守派一员的毛、沈进入总理衙门,真正挑起这千斤重担后,几乎立即实现了改变,不仅成为恭亲王的忠实同僚,而且成为坚定的改革者和“总理衙门里最好打交道的人”。

  在晚清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都能发现,改革者总是必须策略性地减少摩擦的烈度、频度。根基于体制内的“改革”,讲求的是妥协,有理也要让三分;这与源自体制外的、颠覆一切、打倒一切、使用简单直接的暴力手段清除反对力量的“革命”,是有根本区别的,革命讲求的是“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自己永远伟大、正确,错误永远只属于他人。改革与革命,虽然都是根本利益的调整,但在政治烹饪术上,一个是“慢炖”,即使锅有点漏了,修补修补继续熬,能将就则将就,不能将就的创造条件也要将就;而另一个则是“爆炒”,能不将就则不将就,即使能将就的、也要想方设法让它不能将就下去,完全是砸烂旧锅另起炉灶。显然,从实际操盘的难度来看,改革的“技术含量”高多了,这也需要改革者即使在策略方面也要比革命者更为圆润、老到。

  慈禧太后拧开了锅炉的泄气阀后,蒸汽喷涌而出。果然,竭力赞成修建铁路的地方督抚们,也“上纲上线”地抨击翁同龢等人对铁路的阻挠,令反对者们哑口无言。大讨论的主题,则迅速地由“是否修建铁路”转变为“先行修建哪一条铁路”。各省督抚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路,争得面红耳赤,而坐镇中枢的慈禧太后和醇亲王自然是心头窃喜。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太平绅士;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中华书局)、《绝版甲午》(文汇出版社)、《国运190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本文是“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一。)

  雪珥的微博

  雪珥的其他专栏文章:

  雪珥:华商为何不爱黄龙旗?(“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一)

  雪珥:李鸿章吹起国企大泡泡(“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二)

  雪珥:谁动了大清国企“奶牛”?(“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三)

  雪珥:盛宣怀打“野鸡”(“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四)

  雪珥:裸泳的“奴家”(“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五)

  雪珥:骑着毛驴上北京(“帝国出轨”系列之一)

  雪珥:大清国的“地铁”(“帝国出轨”系列之二)

  雪珥:大清朝的铁路、征地与拆迁(“帝国出轨”系列之三)

  雪珥:东方慢车谋杀案(“帝国出轨”系列之四)

  雪珥:李鸿章下英国象棋(“帝国出轨”系列之五)

  雪珥:大清铁轨不平行(“帝国出轨”系列之六)

  雪珥:李鸿章“驴打滚”(“帝国出轨”系列之七)

  雪珥:醇亲王“开瓶”(“帝国出轨”系列之八)

  雪珥:你办事,我不放心(“帝国出轨”系列之九)

  雪珥:慈禧为铁路“代言”(“帝国出轨”系列之十)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