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张茉楠:红利衰减倒逼中国经济战略转向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1月21日09:49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中国资本“量大质低”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格局中的重大考验,如何将资本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本战略的重大转型,将对未来中国金融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0多年来中国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这三大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大进大出”式的循环发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尽头。2011年是中国新的“五年计划”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岔路口,中国新的增长源泉会在哪里?还有哪些优势可以挖掘?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大的战略性议题。

  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并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1978年的GDP中,储蓄率占38%,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低要素成本”时代一去不返,中国以往的国家盈利模式,在大多数要素价格上涨面前已经发出预警。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之变,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之路。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货币宽松、政府透支、结构失衡、美元走势、大宗商品价格、通缩通胀、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交织,这将使未来全球经济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特别是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严重依赖政策刺激,并且没有有效跟进促进中期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后续政策的前提下,未来全球经济依旧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的轨道,中国依旧会遭受来自外部的不断冲击和挑战。

  但就危机带来的机遇而言,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除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引擎的转向,以及全球再平衡格局的形成以外,也来自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生态重建的过程中。这恰恰是中国发展战略的由外向内三个重大调整和转变的重要机遇期。

  一是外延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的转变。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意味着中国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刘易斯”拐点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衰减的问题,除了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产业转移、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外,还应重视民工短缺的“制度缺陷”因素影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合理流动,降低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最终影响了民工产业工人化、农民居民化、农村城镇化,最终也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和规模。因此,破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及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类似民工短缺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才能预防民工短缺等类似现象的出现和造成的冲击,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准备,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二是由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当前全球以需求和供给构造的世界分工体系正面临着国际收支体系巨大不平衡的困扰。全球失衡的系统中,“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美国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中国成为美国的储蓄主体,本应在本国内部实现的均衡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被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消费、投资”运行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通过全球化体系表现为顺差国与逆差国(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之间的矛盾,一国的内部失衡也就表现为各自的对外失衡。

  而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供给方,正面临着外部需求不足的市场萎缩;而依靠消费信贷缓解经济矛盾的发达国家,也因债务导致过度消费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约束会进一步显现,这种趋势会倒逼中国发展驱动转向内需,现在由中国生产,美国消费变成由中国自己消费来替代出口,替代美国消费!这实际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权部分让渡给发展中国家。

  三是由主要依赖国际资本向培育壮大本土资本转变。应该说,国际资本集聚能力的形成和大量国际资本在中国的使用,是中国加速工业化、市场化进程,迅速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原因。30 年前开始的对外开放,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外资引进、资源开发、补偿贸易等方式开始的。这些方式是从当时中国低发展水平出发,现实可行和最具效率的战略选择。也正是当时中国缺乏资本、先进技术和融入全球经济的能力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国走上了以本国低级要素吸引外国高级资本要素的道路,然而这也决定了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上,高端资本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输出、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获得大部分利益。

  一国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的资本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依靠外来资本集聚来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格局是不能持久的。今天中国在全球金融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拥有90.6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2.6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庞大资本规模,然而当前中国资本“量大质低”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格局中的重大考验,如何将资本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本战略的重大转型,将对未来中国金融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的微博

    张茉楠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茉楠: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的对话

    张茉楠:警惕美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张茉楠:美国二轮“次贷”危机来袭?

    张茉楠:美债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张茉楠:外储管理改革需要早作打算

    张茉楠:G20重建货币和债务体系任重道远

    张茉楠:中国经济新增长需要整体布局

    张茉楠: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吗?

    张茉楠:中国需求将成全球复苏主引擎

    张茉楠:欧洲银行压力测试标准有“硬伤”

    张茉楠:金融转型应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

    张茉楠:“两房”命运关乎美国经济未来

    张茉楠:正在“塌陷”的中产阶级

    张茉楠:“藏汇于民”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张茉楠:加薪刺激经济转型

    张茉楠:要“减排”还是要“减速”?

    张茉楠:新兴经济体需要“政策脱钩”

    张茉楠:逃不开的全球经济周期

    张茉楠:美元泛滥与美债疯狂

    张茉楠:“硅谷模式”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张茉楠:重构“中国模式”的合理内核

    张茉楠:粮价飙升的资本逻辑

    张茉楠:期盼“实业再造”元年到来

    张茉楠:警惕“气候”绑架全球

    张茉楠:欧债危机身后的美债踪影

    张茉楠:能源大通道挑战石油美元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