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郑作时:马云为什么从受人爱戴到被人围攻

2011年10月19日09:28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郑作时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次重蹈了很多中国公司覆辙的阿里巴巴:它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毫无创造力、自我循环的官僚机构,只等着市场中出现一个新的公司来取代它

  从美国回来的马云,算是比较成功地做了一场“灭火秀”。阿里

巴巴集团以18亿的代价,总算把在公众面前的那种自负、傲慢的大公司形象,给扳回来一局。不过,如果我是阿里巴巴的股东,我肯定要问:马云,这钱算谁出的?你如此快速地决定出这笔钱,征得了谁的同意?

  从技术层面上说,淘宝要分拆成三个部分,总的方向并没有大错。事实上,淘宝商城与淘宝网做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淘宝网做的是网上的大市场生意、淘宝商城做的是网上的直销店生意——用这个比方,我们一看而知,生意中的卖者本来就不是一种人。

  实际上,淘宝集团在新规里规定的是商城里的租金要提高十倍,这是因为他们觉得网上直销店的生意,应该都是有实力的商家在做,连几万租金都交不起的商家,实力恐怕不足。然而事实上,淘宝商城一开始的门槛过低,所以已经有一大批小商家在这个市场中存在。中途突然改变规则,卖家们不答应了。加之淘宝的影响面太大,规则突然改变,反对者就算是只有百分之五,按阿里巴巴的说法,也有五千人聚集。这给阿里巴巴造成的影响很坏:这公司怎么总出事?

  淘宝成立有七年了。马云早先称之为“蚂蚁雄兵”,这是因为他开了一个大的网上交易市场,谁都可以来买卖东西,连铺面租金都没有。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马云们还设计了一套使交易可以标准化的手段,比如买者可以货到付款,卖者通过使用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也得到收款保障。同时买者可以通过打分形式来给卖者评价,以保障买卖双方的权益。阿里巴巴称之为诚信通。

  这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手段,它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平衡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称,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中国本土环境下的创新。部分地解决了买者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改变了卖者在交易中的支配地位。

  而七年之后呢,马云和他的同事们所创造的奇迹,已经被淘宝网中的卖家们攻破得千疮百孔。所以他不得不转向老一套的交易方式,通过企业信誉来代替个人信誉,从而使C2C交易转向B2C交易。所以才导出了眼下这一幕来。

  因此我们不禁好奇:淘宝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呢?一个起初如此有创意的公司,怎么会变成如此强横,粗暴而自我呢?

  首先是因为马云在淘宝上采取的是无限量的零租金模式,这可能是马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由于在交易方式上的创新,淘宝在成立之初就很快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而此时的卖家少,所以大家都有钱赚,因此也比较守规矩。

  不过,淘宝此时的利益在于吸引更多的卖家和消费者,从而提高自身的PV(页面浏览量),所以采取的是零租金模式。这一模式早期可以通过增加卖家数量、迅速地扩大交易品种、提升消费者选择余地。因此对交易本身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淘宝应该在某个点上停止无限扩展——我无法精确地描述出这个点在什么时候应该发生,但它一定存在。比如说女装这个品类,也许到1000家之后,就应该有门槛,因为前面的卖家付出的努力是值钱的,后来者分享这种流量,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淘宝作为一个市场管理者,可以得到这笔收入——如果它不是进一步去与卖家们分享这个收入的话。

  可是淘宝的管理者们在干什么呢?马云可能在琢磨孙彤宇是否权势过大而影响了他的威信,员工们看来更多考虑的是淘宝什么时候上市,或者是杭州市范围内的房价是否涨得太快。总之,我们看到的是后来孙彤宇被马云解除了职务,而阿里巴巴忙着盖楼,马云忙着打造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和一帮名流们每天做激励演说。2006年,淘宝曾经提出了收费方案,尽管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其实最后是因马云的妥协而放弃了。

  因此,淘宝市场里每一个稍大一些的品类,后来都充斥了数万个卖家。悲剧由此开始发生。淘宝上的每一个规则都开始被研究和攻击。针对诚信通这个规则,出现了刷信用的对策,换句话说,一个新进来的商家只要愿意付钱,就可以在数月之内成为淘宝正常交易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得到的“皇冠级”信用。而支付宝方式在大量交易中则被避开,卖家要求消费者通过现金、银行卡等方式来交易。最后似乎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惯例。支付宝成了一种“麻烦”的手段。

  到这里,淘宝原来设定的交易模式已经被破坏了,管理失效了。这就是淘宝新规事件中的小卖家们有如此大的情绪的来源。

  事实上,淘宝卖家们其实都不容易,基本上他们都是一群不甘心只拿死工资过活的冒险家,很多是辞去了工作来放手一搏的,而且颇有一些是全家上阵。对于淘宝员工和管理者来说,看起来不错的数据,大部分都是由卖家的辛苦们创造的。

  但是淘宝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太年轻了,也太顺利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年轻到都没有做过一次完整的大型交易,因此他们并不清楚,淘宝数据背后的每一个百分点,极可能意味着数千甚至上万人的身家性命。

  而马云呢,他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也没能意识到,电子交易市场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一定是要有一些竞争对手的。在他用免费策略彻底把EBay打击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对手之后,长期的免费策略,已经使电子交易市场成为令人生畏的绞肉机。他对对手毫不留情的打击(包括对生意宝和其他一些有能力开发电子交易市场的公司),使得所有人都明白,与阿里巴巴竞争淘宝这个市场,将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尽管到2007年左右他一再提出电子商务要多样化,要有各种生态,但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

  因此,淘宝的大,正是这个电子交易市场弱的表现。由于其内部残酷到毫不留情的价格竞争,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者印象,加速了它堕落成一个假货市场的速度——事实上,这个进程,正在淘宝身上快速发生。

  自由市场的特点,就是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的失误而停下它的脚步。虽然没有一个公司敢于同好斗的阿里巴巴集团在C2C交易中决一雌雄,但是,市场总会有其他手段来绕过这个市场发展电子交易。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当马云在C2C市场上没有对手的时候,人们开始谈论B2C,也就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直销店模式了。

  较之于激进的C2C市场,B2C市场要保守得多。C2C对信息的要求会更高,人们通常会对一个路边小贩持怀疑态度,而互联网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阿里巴巴也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诚信通可能是有问题的,怎样从交易的本身过程中而不是从交易外部,比如说能拿出多少钱,来描述卖者的诚信程度,其实大有研究的余地。

  不过显然,马云现在变得越来越急躁,他急于保持阿里巴巴在电子交易领域的地位的进取心,远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看到阿里巴巴几乎是急切地推出淘宝商城,并且把它置于首要发展地位。因为在这个领域,他们已经远远落后于像京东商城这样的竞争者了。

  而事实上,较之于B2C交易,C2C才是互联网的特长,因为它显然会更偏向于消费者。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现实世界中,都是小规模的卖者更愿意向消费者让步,更为偏向于达成交易。不过看来淘宝的策略又是妥协式的,它没有放弃淘宝网,却想用淘宝的流量优势,再来塑造一个其大无比的商城。

  淘宝在自己的优势上想得很清楚,并延续用了用钱来代替信用的方式,对自身的赢利性也很有保障。但我们能想象出,一个在C2C交易上逐步败落的公司,会在B2C市场上后来者居上吗?

  另外,在整个淘宝新规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则是政府。无疑,现在的阿里巴巴是政府的红角。马云与地方政府密不可分的关系,看来使得政府在扶植这个公司的同时,失去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中立地位。在国内,政府手里的资源是决定大型公司成败的重要砝码,如果这是中国国情的话,不知政府官员们是否明白,阿里巴巴已经正在失去其公司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投入其中的资源,很可能都被无效地运用和浪费了。

  但是在这次淘宝新规事件中,中央政府的表现似乎是中立的,商务部告诫阿里巴巴要稳妥处理此事的说法,看来是阿里巴巴采取一系列妥协措施的主要原因(包括延时交费、减半收取保证金、投入前述的十八亿扶持小商家等五条)。但这种妥协其实一点问题都不解决,像给一个发烧病人一堆糖水,甜得让人发腻,却毫无治病之功。

  而在这中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次重蹈了很多中国公司覆辙的阿里巴巴:它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毫无创造力、自我循环的官僚机构,只等着市场中出现一个新的公司来取代它。

  (作者系财经作家)

  郑作时的微博

  郑作时的其他专栏文章

  郑作时:小城店口的城镇化

  郑作时:施瓦辛格算不算个好州长?

  郑作时:为什么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

  郑作时:港深物价倒挂的惊心动魄

  郑作时:毫无疼痛的奇迹

  郑作时:现在是中国农业的关键时刻

  郑作时:“首堵”治理与国际化大都市

  郑作时:慈善的困惑和解决

  郑作时:“涨工资”或将引导经济转型

  郑作时:企业家的脸谱

  郑作时:美债危机拉开“清算”大幕

  郑作时:康菲的中国傲慢因何而来

  郑作时:“毒苹果”与全球化下的商业责任

  郑作时:顺从与迷信如何羁绊中国经济

  郑作时:中国买家为何偏爱逆势操作

  郑作时:马云为什么喜欢盛大品聚和QQ团购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