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大势观察

李长安:CPI变动牵动调控政策神经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2月16日10:48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用核心CPI来衡量当前中国的通胀,可以发现目前的通胀程度并不高,目前采用的加息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由食品价格上涨以及能源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胀

  依照惯例,国家统计局在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今年1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最引起大家关注的,则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该数据比此前大多数的机构和经济学家预测的5%以上都要低,也比去年最高水平5.1%有所回落。

  在市场普遍认为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个物价水平基本上在市场的承受范围之内。但就是这么一个冷冰冰的数据,大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却并不买账,纷纷质疑该数据是否准确,甚至是否为了“报喜不报忧”而故意掺假。

  事情很快就有了答案,原因就在于CPI指标体系采取了新的权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此次只是对CPI调查方案进行的例行调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

  这其中,对CPI权数构成的调整最为引人注目。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烟酒降低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降低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0.25个百分点。

  我国的CPI构成主要反映“吃穿住用行玩”等六个方面消费价格的变化,具体包括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大类。但这八大类的具体权重是多少,出于种种原因,国家统计局从未对外公开过。一些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在整个CPI的篮子中,调整前的各项权重分别为: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居住占13%,交通通讯占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占10%,衣着占9%,烟酒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6%。

  据此,我们可以估计出,调整后的食品权重下降到31.79左右。可别小看了这2.21个百分点,它却有可能引起我国的CPI指数整体下降。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通胀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整个CPI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率超过了70%。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结果是,权数调整对1月CPI数据的影响是,同比数据增加0.024个百分点,环比数据减少0.049个百分点。但也有学者指出,实际影响的数据应该是0.3个百分点,这大大高于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数据。

  客观地讲,对CPI构成的权重进行调整,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CPI的构成及其权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食品的权重就下降了30%以上。这是因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有一个迅速下降的过程,从过去的80%多已经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所以,此次降低食品权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此外,由于居民用于居住类商品的支出越来越多而且价格涨幅较大,适当提高居住类商品的权重也合情合理。

  但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的CPI仍有诸多的不科学和不合理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除了CPI构成权重不透明、让众多老百姓费劲猜想之外,居住类权重偏低,使实际物价指数被大大低估。在美国,居住类权重占到40%左右,而我国至今不到20%。在房价和房租暴涨的背景下,居住类权重应该有更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缺乏对核心CPI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核心CPI是指剔除了食品和石油等商品价格的CPI指数。这是因为食品价格和能源等商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这也就意味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动无能为力。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采用的是该指数衡量通胀水平。

  如果用核心CPI来衡量当前中国的通胀,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的通胀程度并不高。而且更深的政策含义在于,目前采用的加息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由食品价格上涨以及能源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胀。

  所以,CPI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抉择。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地配置其构成和权重,不能科学地理解其中的经济内涵,宏观经济政策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这才是大家关注CPI变动的动因所在。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李长安的微博

  李长安的其他专栏文章:

  李长安:下调油价“点刹”通胀预期

  李长安:城镇化面临驱动力不足挑战

  李长安:遏制“投资饥渴”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

  李长安: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才是主角

  李长安:富士康打响产业梯度转移“发令枪”

  李长安:农民工收入到底是高是低?

  李长安:将人口红利还给中西部

  李长安:“低素质”流动人口何罪之有?

  李长安:再问“区域经济规划热”

  李长安:必须刺破“城镇化泡沫”

  李长安:空置率折射地产泡沫

  李长安:警惕“后发劣势”陷阱

    李长安:消除就业歧视 实现持续增长

    李长安:警惕两股力量冲击粮价

    李长安:“菜篮子”为何堪忧?

    李长安:数据镜子里的西部大开发

    李长安:“民不富”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不变

    李长安:工资上涨会不会加剧通胀

    李长安: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政府角色转变

    李长安:物价不是问题,收入才是!

    李长安:保障房救不了中国楼市

    李长安:疯狂的楼市和低迷的股市

    李长安:中国商品缘何贵过美国?

    李长安:警惕摩天大楼“魔咒”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