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张茉楠:从日本地震看巨灾应对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3月22日09:01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日本的窘境让我们思考一个严肃的世界性课题:人类该如何面对巨灾带来的巨额损失?什么样的风险补偿形式更适合于巨灾?

  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核辐射冲击,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灾难之殇已经给日本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而摆在日本政府面前更大严峻的挑战是:未来的巨灾赔付以及灾后重建所需的大规模资金,从何而来?

  灾难让强者也变得困顿无助。由于地震和核辐射带来的冲击波尚未结束,它所带来的损失目前尚无法系统全面估算,而重建的费用也将十分巨大。世界银行初步预计这笔重建费用将超过1800亿美元,占日本2010年GDP的3.28%,这让本已财力亏空的日本政府无力承受。

  迫于无奈,日本政府只好再次大规模举债。3月18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发行总额10万亿日元的国债,用于赈灾和灾后重建。但是分析来看,日本的地震损失伴随着核泄漏时间不断升级,这些钱很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且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日本会面临更大的重建资金缺口,如果仍然靠举债这条路,只会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截至2010年底,日本国债余额已达到753.8万亿日元,大规模举债将让日本面临着债务 “失控”的风险。

  日本的窘境让我们思考一个严肃的世界性课题:人类该如何面对巨灾带来的巨额损失?什么样的风险补偿形式更适合于巨灾?用于赈灾的大规模资金从何而来?灾难无国界,灾难面前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建立全球合作,跨国家、跨地区的巨灾风险管理体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非传统的风险需要非传统的解决办法。巨灾不仅需要提供短期的大规模流动性,巨额的保险赔付以及灾后重建,同样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应建立完备的全球巨灾风险基金制度。

  建立巨灾风险基金管理制度的首先任务要建立一个“全球性巨灾风险管理机构”。可以有两个思路:一是以联合国牵头成立“全球巨灾风险管理中心”,由其负责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国际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作,协调世界各国联合监控防治自然灾害;二是整合现有的自然灾害组织的资源,铺设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各种组织、机构的联系管道,实现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有助于实现统一筹措资金、安排各种灾害监控防治研究项目和防灾救灾资金用度,把现在分散的自然灾害监控防治项目集中起来,解决全球范围内灾害监控防治总管“缺位”问题。

  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巨灾保险制度解决巨灾融资和实现风险的转移。巨灾保险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两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难以满足大数定律以及承灾体投保能力不足。联合国将巨灾定义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功能失调,它在大范围内造成人类、物质和环境损害,这种损害已经超出了一国自身资源所能承受的能力”。巨灾因具有集中性和损失巨大性特点,单靠一国政府根本无法承担其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规模小、债务负担重的国家,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目前,世界上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普遍是发达国家。日本是拥有全球最完善巨灾保险体制的国家之一,但在灾难来临时,即便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依然无力承受巨额财产损失。相比之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巨灾保险制度的极度缺失,巨灾赔付率极低。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保险赔付仅占2.3%;“5.12”大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451亿元,保险赔付仅18.06亿元人民币,占0.2%,与世界平均30%以上的巨灾保险赔付率相比相去甚远。

  巨灾是全球的“准公共产品”,可考虑由“全球巨灾风险管理中心”牵头,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巨灾风险基金制度,其目的就是让全球都参与救助的责任。

  一是可以以各国财政预算缴纳一定比例的形式,建立永久性的全球巨灾基金,使受害国在发生灾害后更好地提供迅速可靠的援助;二是创立全球巨灾商业保险联合体,这样可以整合各国商业保险的资源和资金实力;三是加大巨灾风险信贷、债券、期权等多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巨灾债券就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物,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证券化形式,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巨灾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使投资主体从政府援助、保险市场扩展到了资本市场,也有效实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四是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成立巨灾保险风险准备金等形式,保证巨灾风险基金的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储备金可包括各参与国的保费,多方捐赠信托基金用于运营支出之外的部分,储备金的利息收入,储备金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本利得等等。

  灾难有时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抗力的,但人类应该学会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巨灾带来的风险,在越来越多的灾难面前,只有建立起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体系,才可能将灾难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的微博

    张茉楠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茉楠: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的对话

    张茉楠:警惕美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张茉楠:美国二轮“次贷”危机来袭?

    张茉楠:美债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张茉楠:外储管理改革需要早作打算

    张茉楠:G20重建货币和债务体系任重道远

    张茉楠:中国经济新增长需要整体布局

    张茉楠: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吗?

    张茉楠:中国需求将成全球复苏主引擎

    张茉楠:欧洲银行压力测试标准有“硬伤”

    张茉楠:金融转型应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

    张茉楠:“两房”命运关乎美国经济未来

    张茉楠:正在“塌陷”的中产阶级

    张茉楠:“藏汇于民”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张茉楠:加薪刺激经济转型

    张茉楠:要“减排”还是要“减速”?

    张茉楠:新兴经济体需要“政策脱钩”

    张茉楠:逃不开的全球经济周期

    张茉楠:美元泛滥与美债疯狂

    张茉楠:“硅谷模式”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张茉楠:重构“中国模式”的合理内核

    张茉楠:粮价飙升的资本逻辑

    张茉楠:期盼“实业再造”元年到来

    张茉楠:警惕“气候”绑架全球

    张茉楠:欧债危机身后的美债踪影

    张茉楠:能源大通道挑战石油美元

    张茉楠:红利衰减倒逼中国经济战略转向

    张茉楠:“人口红利”消失并不可怕

    张茉楠:问题资产处置是美国最大隐患

    张茉楠:金苹果,毒苹果

    张茉楠:经济增长要为结构优化腾挪空间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