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专栏 > 最专栏

雪珥:张之洞“入瓮”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雪珥
2010年09月25日08:36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让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四下讨好的张之洞,亲自挑挑这副沉重的担子,成则多一同志,败则去一空谈者,这就是李鸿章的如意算盘

  声势浩大的铁路大讨论(参阅本专栏上期《中南海“开闸泄气”》),在张之洞横插一杠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位两广总督并没理会中央组织的讨论主题是津通铁路,甚至也未与其它督抚一道,以国防为核心进行分析,而是从发展经济角度切入,提出了一个完全跳开讨论主题的建议:缓修津通(天津-通州)铁路,改修芦汉(卢沟桥-汉口)铁路。

  张之洞这一“别开生面,与吾侪异曲同工”(恭亲王评语)的举动,成为这场讨论的转折点,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能否修建铁路,转移到了如何修建铁路上。反对修路的人发现,在热闹的线路之争中,自己突然被边缘化了。

  与李鸿章靠“枪杆子”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挣出功业不同,张之洞靠的是“笔杆子”。

  张之洞本是北京城的“名记”,以撰写抨击显要的“内参”而闻名,被称为清流派的“青牛角”(“青牛”是“清流”的谐音),当者披靡。张之洞就靠着这支“万人敌”的笔杆子,一篇文章一个脚印,成长为封疆大吏。张是个聪明人,更是个“积极要求进步”的人,因此,他的笔是长眼睛、有分寸的,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光绪五年,同治皇帝下葬,有些不长眼睛的笔杆子出来聒噪,提出了今后光绪的子嗣究竟是为光绪还是同治承嗣的大难题,令慈禧太后相当尴尬。在这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张之洞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援引经旨,侃侃谔谔”,证明慈禧太后选择光绪是如何地英明。以张的眼光,自然明白哪条大腿最粗且值得紧紧拥抱。何况,慈禧太后于他,的确还有“知遇”之恩:1863年,张之洞参加“高考”,金榜题名时本是二甲第一名,但慈禧太后御笔将他改为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那比状元和榜眼都更为风光,张之洞从此也只能誓死捍卫太后。

  何况,秉公而言,对一个已经运行了五年、甚至把绪统的难言之隐直接写在了年号上的体制,任何质疑都只能导致无谓的纷争,于和谐大局有害无利。张以“青牛角”为慈禧太后站台压阵,客观上也的确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能在关键时候发出关键的声音,并且公私兼顾、浑然天成,这就是张之洞的政治智慧。

  如今,作为封疆大吏,张之洞再度显露他在政治上的灵敏嗅觉,及超然于李鸿章这样的“干事人”之上的更为宏大的视野。他的奏折,因为反对修建津通铁路,令反对者们大起好感,这就巧妙地回避了能否修建铁路的问题,给大家都留出了回旋余地。其实,反对者并非真是顽固不化的老古板,只是利益、立场、站队使然,要显示自己的老成谋国并顺带劈李鸿章几个耳刮子。张之洞这种调和办法,就很识情知趣,皆大欢喜。

  在避免了“向我开炮”后,张之洞站在李鸿章的肩膀上,从更高的战略层面阐述了他对铁路的看法。他认为铁路“宜自京城外之卢沟桥起,经行河南,达于湖北之汉口镇,此则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革也”,这条路“无引敌之虑”,却有征调之便、贸易必旺、饷源必旺等八利,“将来集资推广续造”,向东、南、西、北延伸,“以次推行,惟力是视,二十年以后,中国武备屹然改观矣。”毫无疑问,即使从国防角度看,与张之洞的战略层面的高屋建瓴相比,李鸿章的建言就过于具体、琐碎,拘泥于战术层面了。

  张之洞的分析的确超越了争论中的各方,他将发展和推动民族经济作为铁路的首要战略目标:

  “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盖论中外通商以后之时局,中国民生之丰歉, 商分之息耗,专视乎土货出产之多少,与夫土货出口较洋货进口之多少以为断。近数年来,洋货洋药进口价值每岁多于土货出口价值者,约二千万两,若再听其耗漏,以后断不可支。现在洋货洋药之来源无可杜遏,惟有设法多出土货多销土货以救之。……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然腹地奥区,工艰运贵,其生不蕃,其流不广。且土货率皆质粗价廉,非多无利,非速不多,非用机器、化学不能变粗贱为精良,化无用为有用。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于是山乡边郡之产,悉可致诸江岸海壖而流行于九洲四瀛之外。销路畅则利商,制造繁则利工,山农、泽农之种植,牧竖、女红之所成,皆可行远,得价则利农。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故利国之与利民实相表里。”

  这样一篇几面光滑、立论高峻的好文章,令中央大为激赏。李鸿章当然还有些不服气,认为“通州、卢沟同一近畿,未必通州则谣诼纷来,卢沟则浮言不起”。但吊诡的是,张之洞却并没有被任何人指责为导致“京师门户洞开”的“汉奸”,其对于高层反对力量的化解功力,实在高出李鸿章一筹。恭亲王最后拍板:“范围用张,条目在我,庶内哄息而外事成,此千载一时也”。

  张之洞的一篇文章导致“内哄息”,恭亲王与李鸿章随后对张的建议进行了修订,最终确定了从北京和汉口同时开工,“两头并举,四达不悖,以为经营全局之计,循序渐进之基,庶几有益于国,无损于民,事出万全,决可毅然兴办。”

  随即,张之洞被调任湖广总督。

  主流史家一般的意见,认为这正表明张提议修建芦汉铁路的私心所在,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扩张。这种分析毫无根据并相当阴暗。此时的张之洞已贵为两广总督,在那改革开放的年代,两广的地位自然比湖广要高出一头,这种调动于他个人何利之有?

  其实,这类组织人事安排,倒更像恭亲王的风格:虚怀纳谏之后,便将提出建议或意见之人放到那个工作岗位上去,能动嘴、就得动手,这既给建言者实践的机会,也避免了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从李鸿章的内心来说,未必就没有“请君入瓮”的一点私意,让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四下讨好的张之洞,亲自挑挑这副沉重的担子,成则多一同志,败则去一空谈者,这就是李鸿章的如意算盘。

  一条铁路,几样心思,做官累,做事更累,这也算是大清特色的资本主义所独有的风景。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太平绅士;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中华书局)、《绝版甲午》(文汇出版社)、《国运190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本文是“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二。)

  雪珥的微博

  雪珥的其他专栏文章:

  雪珥:华商为何不爱黄龙旗?(“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一)

  雪珥:李鸿章吹起国企大泡泡(“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二)

  雪珥:谁动了大清国企“奶牛”?(“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三)

  雪珥:盛宣怀打“野鸡”(“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四)

  雪珥:裸泳的“奴家”(“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五)

  雪珥:骑着毛驴上北京(“帝国出轨”系列之一)

  雪珥:大清国的“地铁”(“帝国出轨”系列之二)

  雪珥:大清朝的铁路、征地与拆迁(“帝国出轨”系列之三)

  雪珥:东方慢车谋杀案(“帝国出轨”系列之四)

  雪珥:李鸿章下英国象棋(“帝国出轨”系列之五)

  雪珥:大清铁轨不平行(“帝国出轨”系列之六)

  雪珥:李鸿章“驴打滚”(“帝国出轨”系列之七)

  雪珥:醇亲王“开瓶”(“帝国出轨”系列之八)

  雪珥:你办事,我不放心(“帝国出轨”系列之九)

  雪珥:慈禧为铁路“代言”(“帝国出轨”系列之十)

    雪珥:中南海“开闸泄气”(“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一)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