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张茉楠:美国如何避免“迷失的十年”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张茉楠
2011年09月09日18:29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美国面临的危机是资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陷入“迷失的十年”,美国需要为重振创新基础、唤回企业家精神开出药方

  房地产泡沫破灭、经济低迷、银行惜贷、零利率、政治僵局、人口减少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过高……表明上看,这样的表现几乎涵盖了所有“日本病”的特征,但这不是日本,是在美国。

  不得不承认,这些表现,让人们担心美国经济似乎陷入“日本式衰退”,特别是在“9.11”十年之际,人们开始反思,美国是不是真的陷入了迷失的十年?

  金融危机以来,虽然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美联储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超低利率水平,然而,危机后的复苏过程却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经济灾难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复苏:真实就业率持续下滑,总需求依然低迷,并出现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等流动性陷阱的特征,更为严峻的是,财政状况岌岌可危,债务膨胀严重拖累经济复苏。看来,当前的美国经济与二十年前的日本经济真的有很多类似之处:经济基本面上,两国都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破裂、资本市场动荡、企业借款意愿较低,经济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应对措施方面,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都收效甚微。许多人哀叹美国经济会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

  不过,美国当前的经济窘境更像是相对实力下降的一种表现,而不是长期衰落。本质而言,美国竞争优势来自于其财富创造的能力,美国仍然拥有全球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巨大资源,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本遥遥领先,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和庞大的金融市场,其经济机制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这些都是债务偿还能力的保障。

  从全球金融分工主导的资本循环来看,美国不仅是最大的债务国,也是最大的投资国。这种双重角色,让美国长期在国际经济中享尽利益。一方面,美国通过发行国债借得短期资本;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借得的资本再进行长期投资。与平均3.5%左右的美国国债收益水平(借贷成本)相比,海外投资(FDI)形成了高利润回报。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间,美国对外金融资产收益率高达20%,美国通过这种巨大的成本与收益差额,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为再融资提供便利。

  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报告,目前美国持有外国资产高达10.4万亿美元,而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是17.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这其中的10.4万亿美元可归因于和美国的资产置换,余下的7万亿美元可归因于外国通过贸易顺差挣来的美元财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的30年间(1973年至2004年),美国持有的外国资产平均回报率为6.82%,而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回报率只有3.50%,两者相差3.32个百分点。以目前10.4万亿美元的资产大置换规模来算,美国每年得到净收益3450亿美元。这个来自金融渠道的财富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渠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

  而更大的活力还有立足于创新精神的微观基础。美国能够找到降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企业平均利润率的途径,使得美国企业总体上能够避免出现资本有机构成持续提高、平均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微软、苹果、谷歌、雅虎、IBM、Ebay、FaceBook、Twitter……那些极富创新活力的企业依然延续着财富神话。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企业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大幅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企业总体年化净利润为1.45万亿美元,创下史上利润最高的季度。一直以来,美国的跨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再造了一个美国。2008年,美国海外企业盈利是国内企业盈利的1.8倍,而去年美国企业持有的现金总量为1.24万亿美元,其中有6000亿美元保管在海外账户中,这些现金储备有益于美国企业继续在海外扩大投资,提高盈利水平。

  因此,美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冲突与矛盾恰恰说明,重振美国经济不能靠“凯恩斯主义”,而要依靠“熊彼得主义”。当前,美国面临的危机是资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继续量化宽松做法,难以根本解决美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如何避免陷入“迷失的十年”,美国需要为重振创新基础、唤回企业家精神开出药方。而奥巴马在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开支计划以促进就业的同时,更应该在创新、科技教育方面增加更大的投入,因为美国不可能再回归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低端制造。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的微博

  张茉楠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茉楠: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的对话

  张茉楠:警惕美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张茉楠:美国二轮“次贷”危机来袭?

  张茉楠:美债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张茉楠:外储管理改革需要早作打算

  张茉楠:G20重建货币和债务体系任重道远

  张茉楠:中国经济新增长需要整体布局

  张茉楠: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吗?

  张茉楠:中国需求将成全球复苏主引擎

  张茉楠:欧洲银行压力测试标准有“硬伤”

  张茉楠:金融转型应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

  张茉楠:“两房”命运关乎美国经济未来

  张茉楠:正在“塌陷”的中产阶级

  张茉楠:“藏汇于民”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张茉楠:加薪刺激经济转型

  张茉楠:要“减排”还是要“减速”?

  张茉楠:新兴经济体需要政策脱钩

  张茉楠:逃不开的全球经济周期

  张茉楠:美元泛滥与美债疯狂

  张茉楠:“硅谷模式”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张茉楠:重构“中国模式”的合理内核

  张茉楠:粮价飙升的资本逻辑

  张茉楠:期盼“实业再造”元年到来

  张茉楠:警惕“气候”绑架全球

  张茉楠:欧债危机身后的美债踪影

  张茉楠:能源大通道挑战石油美元

  张茉楠:红利衰减倒逼中国经济战略转向

  张茉楠:“人口红利”消失并不可怕

  张茉楠:问题资产处置是美国最大隐患

  张茉楠:金苹果,毒苹果

  张茉楠:经济增长要为结构优化腾挪空间

  张茉楠:从日本地震看巨灾应对

  张茉楠:“就业增长优先”需全方位改变

  张茉楠:金砖国家正形成新的金融循环

  张茉楠:美国消费红利源于中国价格补贴

  张茉楠:流动性过剩源于结构失衡

  张茉楠:短期过度升值或导致人民币高估

  张茉楠:求解分配失衡 调税刚刚起步

  张茉楠:从四张表看“美国式衰退”

  张茉楠:谁来拯救中产阶级?

  张茉楠:真正的恐慌来自欧洲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