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财经 > 专栏 > 最专栏

雪珥:李鸿章化缘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12月18日18:12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李鸿章“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有余之海路,时逾数月,地隔三洲”(李之奏折),最后使命未成,黯然回国。等待他和中国铁路的,只能是无尽的冷宫

  李鸿章在英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尽管主人热情备至,又是

宴请又是阅兵,接待规格堪比国家元首,这位73岁的中国特使依然感觉到无尽的悲凉,一如英伦那过于凉爽的夏季。

  1896年8月,李鸿章出访欧美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宣告失败——英国坚决拒绝中国提高关税的要求。

  无论是之前访问的俄国、德国、法国及荷兰等,对于李鸿章提出的修改关税,都给予了尚属积极的回应:一方面表示理解,说这是中国的主权所在,理所当然应该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也表示为难,自己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十分小,一切都惟英国马首是瞻。

  李鸿章十分清楚,占据了中国对外总贸易额的80%以上的英国,才是此次关税谈判的关键所在。

  作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一个市场,大清帝国同时也是世界最低的“关税盆地”。“值百抽五”(即5%)的超低关税,令大清帝国简直成为自由港。当自己还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时候,大清帝国还可以慷慨一把,但如今,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要支付高达2亿两白银的赔款及3000万两的“赎辽费”,大清国就再也潇洒不起来了。

  更为关键的是,被甲午战争的惨败震醒过来的朝野上下,突然发现了一个富国强民的好榜样就在自己的身边,向日本学习、加快改革忽然成了主旋律,中央文件更是宣布了六项必须“力行”的“新政”,排在首位的就是修建铁路和开发矿山。李鸿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今欲整顿一切新政,惟铁路为第一枢纽”。(参阅本专栏《大清国大提速》

  一方面要为战败支付巨额赔款,另一方面要为下次不再战败而投入巨资,大清国本来就“清”得见底的财政,根本无力支撑,四处告贷之外,还必须到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关税就成了朝野的热望。

  名义上,李鸿章此次出访欧美,主要是代表大清帝国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推进中俄之间以日本为共同敌人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访问德国、法国,为的是酬谢他们在逼迫日本归还已经割让的辽东半岛事宜上的“见义勇为”,其它国家则是顺带而过。

  其实,关税谈判才是此次出访的关键所在。

  大清帝国的关税,不仅是世界最低,而且还一律“照银计征”。问题是,白银对英镑的汇率不断走低。1858年在英法刺刀下确定关税税率时,一金镑可兑换白银三两,但此时,一金镑可兑换白银六两,30年内白银几乎贬值了一半——这就是所谓的“镑亏”,日后辛丑赔款也是吃了这个“镑亏”的大亏——这就意味着,大清帝国关税实际上只有2.5%,再度刷新世界最低记录。

  大清帝国的关税税率,本是当年在列强武力下签订的“城下之盟”的一部分,也即所谓的“协定关税”。税率的任何修改,必须征得签约国的同意。毫无疑问,这是国家主权的沦丧。

  甲午战争前,日本实行的也是同样的“协定关税”,但经过多方努力,日本成功地与英国完成了税则修改谈判,提升了税率。当然,这并非因为日本国力已经提升到了可以和大英帝国讨价还价的地步,而是在当时日益紧张的中日对峙中,英国最终抛弃了老朋友中国,选择了新朋友日本,因为他们相信,朝气蓬勃的日本才能抵挡住俄国南下的步伐,而这恰恰是英国在东亚的最为核心的国家利益所在。(参阅雪珥著作《绝版甲午》)

  8月8日,李鸿章到了英国之后,收到总理衙门紧急电报,要求“切实与英国商议增税事”。中央既定的方针,是希望关税能增加一倍,即“值百抽十”,实际上也只能补上镑亏而已,但对捉襟见肘的大清财政,无疑将是巨大的助力。

  李鸿章与英国首相沙利斯伯利(Lord Salisbury)进行了闭门会谈。首相虽然承认关税的确过低,却设置了种种先决条件。先是说要咨询上海等地英国商会的意见,李鸿章立即反驳道:中日战争前,日英修约改税,英国政府也是乾纲独断,没听说要征询商会意见,为什么对待中国就不同呢?

  首相说:当时的首相金伯利(Lord Kimberley)是“贸然应许”了日本人,结果引起在日英商的不满,到处投诉(“谤书盈匣”),金伯利自己也“深悔于心”。

  首相又要求中国先行取消厘金(一种国内流转税)等,李鸿章承认厘金的确是一种“苛政”,不利于商业,但当下是救急之时,先停厘金而不加关税,则中国的财政状况将更为困难。

  李鸿章低声下气地解释了很久,甚至强调,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最符合英国的利益,中国如果财政破产了,对英国是极为不利的,希望“就此巨金,以筑铁路,以造铁舰,以铸各种机器,而永不忘英国玉成之德”。英国首相就是不松口,李鸿章最终失望而归。

  英国媒体认为,中国增税,既在情理之中,就该玉成其事,这对英国来说本是举手之劳的事,而只要关税增加了,中国还能不尽快取消厘金吗?但英国官员眼光短浅,拒绝增税,导致中国反而无法取消厘金,这才是对英国商业利益的最大伤害,是两败俱伤,而非互利双赢。《泰晤士报》(The Times)一针见血指出:“关税乃骊龙颔下珠”,“固无怪中堂(李鸿章)之愁锁双眉矣”。

  至此,李鸿章出访欧美的关键使命之一,彻底失败。

  既然关税无法增加,那么无论是支付对日赔款,还是建设铁路,可走的道路只剩下两条:

  一是引进外资,主要是以借贷的方式。但大清国信用度最高的关税、厘金、盐税等,多已经抵押殆尽,铁路外债就只能拿路权本身抵押,断臂求生,埋下隐患;

  二是筹集商股,向民间开放路矿的投资建设权,但中国商业资本并不发达,所谓的“商股”最后演变为变相摊派,这些“民营”的铁路公司居然获得特殊的征税权,成为“二政府”,并且贪腐更为严重,最终引发保路运动及辛亥革命。(参阅雪珥新著《1911》)

  李鸿章“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有余之海路,时逾数月,地隔三洲”(李之奏折),最后使命未成,黯然回国。等待他中国铁路的,只能是无尽的冷宫。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太平绅士;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中华书局)、《绝版甲午》(文汇出版社)、《国运190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本文是“帝国出轨”系列之十八。)

  雪珥的微博

  雪珥的其他专栏文章:

  雪珥:华商为何不爱黄龙旗?(“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一)

  雪珥:李鸿章吹起国企大泡泡(“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二)

  雪珥:谁动了大清国企“奶牛”?(“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三)

  雪珥:盛宣怀打“野鸡”(“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四)

  雪珥:裸泳的“奴家”(“晚清财经观察”系列之五)

  雪珥:骑着毛驴上北京(“帝国出轨”系列之一)

  雪珥:大清国的“地铁”(“帝国出轨”系列之二)

  雪珥:大清朝的铁路、征地与拆迁(“帝国出轨”系列之三)

  雪珥:东方慢车谋杀案(“帝国出轨”系列之四)

  雪珥:李鸿章下英国象棋(“帝国出轨”系列之五)

  雪珥:大清铁轨不平行(“帝国出轨”系列之六)

  雪珥:李鸿章“驴打滚”(“帝国出轨”系列之七)

  雪珥:醇亲王“开瓶”(“帝国出轨”系列之八)

  雪珥:你办事,我不放心(“帝国出轨”系列之九)

  雪珥:慈禧为铁路“代言”(“帝国出轨”系列之十)

    雪珥:中南海“开闸泄气”(“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一)

    雪珥:张之洞“入瓮”(“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二)

    雪珥:紫禁城的鼾声(“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三)

    雪珥:保卫东北 铁路先行(“帝国出轨”系列之十四)

    雪珥:被冤枉的慈禧(“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五)

    雪珥:大清国大提速(“帝国出轨”系列之十六)

    雪珥:洋干部“接轨”(“帝国出轨”系列之十七)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财经要闻

1846粉丝

关注

雪珥

77411粉丝

关注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