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相对其管理能力而言,现在这个市场似乎已经太大了,而且未来还将越来越大,直到完全不可控制——这才是未来发行制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真问题
近期市场横盘,买气不足,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二级市场缩量,新股大面积破发。
据统计,截至5月10日,今年发行上市的121只新股中,有48只上市首日破发;首日破发率为39.66%;121只股票,仍有78只的价格在发行价以下,破发率为64.46%。据说,有关方面准备再次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坦率地讲,从二级市场的角度看新股破发,进而再看未来有可能进行的“第N次”新股发行改革,我个人有几个问题,始终没想明白。
首先,大家一直以为需要改革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到底想达到哪些目的?难道真的是为了大家都能在打新股的流程中赚钱吗?显然不是。
多少年来,无数次以“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为名而进行的发行改革,最终还是让一级市场的价格失效。原因就在于,我们总希望用初级市场阶段的产品,来解决中级市场中的问题。总是希望用“堂口时代”的产品,来解决“盘口时代”的问题。
如果我们以“盘口时代”的思维来看待新股发行,那么,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权益,无论为正或为负,都是正常的。前几年,我国新股IPO开盘首日的正向价差,曾经一度高达150%(2009年上半年的平均值),但也没有出现过现在这种大面积的新股破发。
由此可以推及,最近一年以来,由于中金所股指期货的推出,二级市场对于新股的容忍承度是上升的;风险规避的结果是理性的;“水货”的接盘不足,只能向下寻求换手。由此导致近期有一半以上的新股破发,可以理解为是件好事,而非坏事。
其次,多少年来,我们进行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之所以费力不小、进展不大,在于我们从来没有从“大市场”的角度,来看待资本市场本身的未来发展。
试问,如果发行体制的内容,本身只是一个交易市场最低效率的产物,我们怎样进行改革?最近又有一批新的保荐人通过的证监会的资格认证,但我们真能把希望寄托在市场发行机构中的保荐人身上吗?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假定市场定价效率失真,保荐人真能神到具有他人所不具备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在今后的“盘口时代”,打新股也不会永远支持无风险收益。况且,正因为有风险,市场才有存在的必要。
新股发行改革的真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并不在意保护那些流出的金融资源(比如,重手打击一下那些过会前的、每每一夜暴富的“新晋股东”们),反而总想控制新股IPO的正向溢价?
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其三,有关首次募集的资金远远超过企业预想的融资额的问题,其实认真分析起来,也不能完全责怪执行机构。
为什么直到今天,发行市场还在应用最原始的数量限制的方式,限制原始股东(以参股时的成本)的市价减持?这不等于明确地告诉发行人,只要完成了流通股部分的换手,一切就OK?
首发超募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是“询价制”的假想结果之一,而不是全部。从本质上讲,“询价制”只是二级市场的初期信息的反馈,其中无效或低效信息,完全没有必要“神化”承销商(或承销集团)所收集并且发表的那些价格信号。
如果你认为低估,你可以认购,然后持股待涨好了;如果你认为高估,你可以用笔把这只股票“划掉”,只当从来没见过,便是不错的选择。
真正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沪深这两个市场,现在的规模大了;二级市场投资者人数众多,这就会导致任何价格,都将有人进场;任何赌局,都将(这是一定的!)有人参与。
因此,此前被业界质疑的代理人风险问题已有恶化的趋势。新股破发,只要没事,就不是事;如果出了事,就是大事。
相对其管理能力而言,现在这个市场似乎已经太大了,而且未来还将越来越大,直到完全不可控制——这才是未来发行制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真问题。
(作者系资深市场人士,万科周刊论坛笑谈股筋版主)
缥缈的其他专栏文章: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