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相对于资本市场,更令人担心的是经济衰退,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胀威胁。如果周边市场转熊,在今年所余的5个月内,我国的物价会逐渐趋于稳定,或“稳中有降”吗
上周是很不幸的一周,“空城计”果真演绎成了“一锅粥”。在
多重不利因素交叠打压下,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全球股市均遭“黑色星期四”;大宗商品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五”,多头损失惨重。现在,我们可以说,很有可能——这很有可能是一次长期低迷市场的“起点”。以周为单位计算指数,在北美,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一周下跌7.19%,这是自2008年10月雷曼危机以来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周;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周线下跌5.7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8.13%。欧洲三大股市跌幅更大:法兰克福股市下跌13%,巴黎股市下跌11%,伦敦股市下跌10%。
今天早盘,上证连续击穿2600点和2500点;期指当月合约(IF1108合约)跳空越过2900一线,一路破掉2800点。坦白地说,A股本轮调整,向下的空间或已重新打开。
由此,自“国际板预计年内开通”,上证自2826一线的回调,到今日早盘的2497点,绝对跌幅达329点。场内最大的“赢家”,乃是期指的空头主力——此前说过,2800点或将成为机构之间的凡尔登绞肉机,如今看来,不幸言中。
然而相对于资本市场,更令人担心的是经济衰退,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胀威胁。我的问题是,如果周边市场转熊,在今年所余的5个月内,我国的物价会逐渐趋于稳定,或“稳中有降”吗?
首先,我个人的观点,是“不会”。自暴跌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特别的内容。比如黄金的独强(与1700美元只有一步之遥),说明什么?大宗商品跌了,但是CRB指数跌幅相对有限。未来的通胀趋势,仍然不能言顶。而通胀是最近两年以来,困扰市场的重要指标。
价格很重要,却不是最核心问题。按我的理解,本轮通胀更多的是货币和经济结构双重因素推动的结果。物价指数的上升,表面上看是因为农产品的上涨,但为什么自去年下半年,食品价格突然爆发的时候,多数人都感觉,这一轮通胀,恐怕不易摆平呢?相信有不少机构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一旦市场回调,很快就会有些确定的结论。
其次,通胀再严峻,也不能忽视楼市对经济的正向推动。股市熊了,下一个问题就是,楼市与股市,会走成“双熊”吗?“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与不动产相比,其实商品并不是波动性非常强的东西,比如食品价格。或者说,农产品的周期性特别强,牛熊转换的周期间隔特别短。但是楼市完全不同。
种粮,养猪的时间都很快,同时没有门槛。如果没有深层原因,短期价格高,农民会大量跟进,扩大生产量,总需求放在那里,所以食品价格一定会因为供给上升而下降。
但是大家看到,这一简单的经济规律在今年却并没有发生,7月的CPI指数,就算有回,但“回”的幅度,相对有限。因为什么?
与股市不同,楼市与政府的负债,有更强的相关性。
审计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2010年底,全国19.9%的市级和3.56%的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如果楼市继续被冻结,地方怎么解决继续融资的问题?
其三,我们不能忽视的比价效应。现在检点7月的CPI指数,新的问题是,这个“讨厌的CPI”,为何硬是走不平呢?一旦走上去了,为什么就下不来了呢?
由于比价效应,在通胀初期,始终还没涨过的,总要跟进;还没炒过的,总要炒一把;比如猪肉、鸡蛋、豆油;后面应当是能源、交通、服务。通胀也必须是公平的,你涨过了,我也要涨。
为什么粮食价格这种理论上应该周期波动的产品,涨上去就下不来?除了天气原因,还有流动性过剩--产业结构缺陷以及流动性驱动。所以,当前的通胀,本来特单纯,最后硬搞成了一个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死结”——还是由于比价效应。
当然,近期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的劳动力是下降的,因此国家不得不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民种地,以此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社会分配领域所存在的不公平,最终逼迫劳动力形态从最低级的产业形态向较高形态转移,并由此推动了物价上涨。
问题并不只是服务业并不创造价值,只能在人与人之间创造消费;问题也不是由于“4万亿投资无法消化”,“4万亿”的问题是改变了商品流通的成本;从成本这里开始,经济形态开始走向“非理性繁荣”。
结构调整、宏观调控,从来就不是凯恩斯主义;加大政府驱动,压低税收杠杆,鼓励市场进行“无序竞争(微观调控)”,才是凯恩斯主义——没有一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成本无关。
其四,泡沫的价值,在于“无成本的产出”。资产价格的上升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到了极限,它给投资资产的人带来了财富;给没有钱的人带来了就业;经济发展强劲,就业增加了,本来是好事,但是经济过热,就业过旺,就形成全社会生活成本的上升,比如说住宅,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房价上升。企业的负担不断加重,但就像穿上了那只“红舞鞋”,你想停,但是怎么也停不下来。
资金开始堆积在无法吸收流动性的商品而非实体领域,于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开始蔓延到房子之外的生活资料,CPI的显示是从低向高,通胀显性化——这是个悖论,然而却是现实。
通胀,与市场对通胀的理解,是一码事儿还是两码事儿?这是现在最困惑很多人的问题。
(作者系资深市场人士,万科周刊论坛笑谈股筋版主)
缥缈其他专栏文章: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